更具韧性的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如何打造?这场大会给出答案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9-15 23:01

继分别在澳门、香港举办后,9月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以下简称“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这是工商大会创立以来首次在广东召开,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参会规模为历届最大。

图片

9月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

“韧性湾区”

推动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以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构筑“韧性湾区”成为了粤港澳三地需要携手应对的重要议题。今年,工商大会以“赋能大湾区 共拓新机遇”为主题,正是契合当下大湾区发展的时代需求。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今年以来,广东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广东依然是外资眼中的“安全港”和首选地。广东持续深化全球贸易往来,202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总量连续39年居中国首位,始终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表示,广东将持续优化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着力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全球投资者来大湾区投资兴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欧盟模式,打破内部壁垒,形成大市场。香港、澳门的规则、标准非常先进,是被世界所接受的。所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可以在港澳规则的基础上再做加法,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郑永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研非常强,应用技术转化能力更强,广州、深圳、东莞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为大湾区的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果大湾区能够融合发展,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总裁范诺亚也肯定了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根据美中贸易委员会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会员调查,有超过82%的美资企业2024年在华运营的业务仍然是盈利状态,但是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企业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情绪,“这也反映出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供应链韧性以及制造业成本增加的关注。美资企业都在努力地寻求各种方式,以保证在华长远运营的稳定性、敏捷性以及盈利。而这三个词正是大湾区的竞争优势,它也是大湾区能够获得外资青睐的原因。”

工商合作

借力港澳资源,助力内地企业出海

当前,地缘政治促使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中国企业面临“不出海就出局,只有出海才能开新局”的新形态。众多与会嘉宾认为,粤港澳工商界可以在助力企业出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是内地企业开拓大湾区布局全球的理想伙伴,也是内地企业构建环球供应链中心最理想的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表示,事实上,很多内地企业都看准香港的独特优势,希望通过香港去管理他们跨国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未来,香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帮助内地企业扬帆出海,鼓励内地企业家在香港设立管理环球业务的地区总部,包括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财资中心、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和电商中心等不同功能的地区总部,以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走向国际市场。

2024年,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超800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约占区内总额的45%。对此,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认为,香港可为大湾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绿色融资渠道,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香港的国际性认证机构,更可为大湾区企业进行ESG标准审计认证和评级,配合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ESG体系,“香港与大湾区携手透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韧性与多元化布局,定能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创新生态圈。”

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谢永强则表示,澳门作为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特区政府正有序推进包括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和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在内的四大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及筹建工作,优化澳门科技创新环境,深化创新科技与产业合作对接。

“大湾区拥有庞大而且极具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它们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助力小微企业的稳健成长,成为保障经济韧性增长、释放经济新活力的关键,数字支付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Visa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说。

她介绍道,过去三年,Visa携手广东网商协会等合作伙伴在佛山、东莞等地开展了“金企工程——中小微企业金融能力提升项目”,近3万家中小微企业参与培训项目,有力推动了企业出海。

成果发布

首次绘制两大新兴产业供应链图谱

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工商合作机制性建设的有关成果也陆续发布。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报告立足工商界视角,运用中国贸促会首创的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系统梳理大湾区供应链促进实践。作为中外企业洞察粤港澳大湾区最新政策导向、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指南针”,报告也成为了此次大会最受关注的成果之一。

报告从微观和中观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带来的机遇。微观层面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激发链上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带来基础研究实力跃升、成果加速转化以及技术与产品迭代升级机遇。中观层面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为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开辟新空间,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与周边省份产业协同升级,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新机遇。此外,报告在附录部分还首次绘制了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图谱。

赵萍介绍,基于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报告提出了四大建议,包括加快智能设施建设,聚焦大湾区供应链协同发展,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是此次大会发布的第二项成果。据悉,仲裁指南的发布将为中外企业在广东自贸区通过临时仲裁解决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程序规则及操作要点。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也于会上成立。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竹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