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9月16日,我国近海伏季休渔全面结束。近海捕捞渔业在保障民生和供应水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及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已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断改革渔业管理措施,并逐步尝试推行渔获物可追溯管理。然而,当前渔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源衰退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8月21日,在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渔港码头,渔民忙着卸货。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后,海南出海渔船已陆续满载而归,丰收的喜悦溢满码头,大批新鲜海产品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在此背景下,近日发布的《中国近海捕捞渔获物追溯体系构建研究与行动建议》报告,旨在为中国建设完善的近海渔获物可追溯体系提供参考,推动渔业可持续转型。
该报告聚焦渔获物从捕捞到上岸阶段的可追溯管理。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曹玲指出:“渔获物可追溯管理至关重要。一套架构完整、执行有效的体系不仅有助于遏制非法捕捞,也将促进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报告显示,中国已推行若干与近海渔获物可追溯相关的管理措施,并初见成效。近年来,逐步构建起“进港报备+定点上岸+渔捞日志”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持续推进数字化管控,建设渔获物与渔船的数智化管理体系。多个沿海省份也开展实践,通过渔港试点探索可追溯平台建设。
尽管如此,中国渔获物可追溯管理仍在体系化、精细化和可验证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报告指出,我国尚未在国家层面建立系统性的渔获物追溯立法与跨部门协调机制,现有规定多注重大中型渔船,对小型渔船覆盖不足。
此外,追溯链条中存在数据断点,缺乏统一的渔获物标识体系与全国互认的数据机制,导致捕捞量与上岸量难以对应验证。
执行层面同样存在问题:渔捞日志填写不规范、定点上岸制度覆盖有限且执行标准不统一、海上转载电子化水平低,以及渔民参与数据记录的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上述痛点,报告提出四项行动建议,助力中国构建“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近海捕捞渔获物可追溯体系。
在制度设计上,报告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与法律框架,出台电子化管理与跨系统数据互通的配套规定,填补制度空白;优先在重点渔区和高价值物种中开展试点,稳步推进全链条可追溯。
报告还建议实施差异化监管,根据物种和渔船规模分类管理,以降低合规成本,同时确保监管有效性。
为提高渔民参与度,报告呼吁通过补贴、技术培训、支持政策和市场激励等措施,减轻渔民负担,增强其参与追溯体系的意愿与能力。
实现全链条可追溯治理,不仅有助于阻截非法渔获物入市,更能为渔业管理决策、资源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绿色和平海洋项目经理周薇表示:“无论是沿海社区生计,还是民众海鲜供应,都依赖于可持续的渔业资源与健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我们期待通过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追溯体系,提升渔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