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一言不合就“开盒挂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旦被“开盒”了,怎么办?“开盒”他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只是转发“开盒”信息也会被追责吗?
9月15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今年的开幕式等重要活动在云南昆明举办。其间,由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南都隐私护卫队联合CCIA数据安全委员会、反开盒技术工作组共同出品的反“开盒”科普指南,亮相昆明的网安周现场,引发关注。
反“开盒”科普指南亮相国家网安周。邹秋阳/摄影
针对公众关心的“开盒”问题,这份指南从案例篇、科普篇、责任篇、维权篇、保护篇等五个部分,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开盒”的受害者,指南同时呼吁,自觉抵制任何网暴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转发“开盒”信息、未成年人参与“开盒”也需担责
据了解,网络“开盒”行为本质上是非法公开他人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其策略是将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武器化”,从而引发后续的网络骚扰、威胁、谴责等制裁,并可能演化为网络暴力。
一旦遭遇“开盒”后,该怎么维权?这份科普指南给出了相关的路径指引,包括保留证据、固定侵权事实,联系网络平台阻断信息传播,同时向网信等部门投诉举报或者报警。必要时,用户可选择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因信息泄露导致人格权受侵害的,还可以向法院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要求相关平台和个人立即停止侵权。
9月15日-21日,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邹秋阳/摄影
在责任篇方面,这份科普指南详述了“开盒”他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开盒”行为不仅会触发行政处罚,也可能构成严重的民事侵权,情节严重的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即便未直接“开盒”他人,但转发或参与搜索、整理、提供信息等环节,或提供教程、数据整合等技术帮助,也属于人肉搜索传播链条的一部分,均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开盒”事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但年龄并非逃避法律追责的“挡箭牌”,科普指南明确指出,未成年人参与“开盒”也需担责——未成年人实施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年满16周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参与其中,可能被判处刑罚。
多方联合起草发布反“开盒”科普指南
在指南的案例篇里,列举了三个涉“开盒”的典型案件,包括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虚拟主播粉丝“开盒”案,杭州市临安区检察院办理一起涉“开盒”民事公益诉讼,以及最高法发布的为网络“开盒”行为定性的入库参考案例。
人民法院明确指出,对于通过网络“开盒”等方式公开曝光他人个人信息,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并对“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的认定给出考量方向,为判断网络“开盒”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提供了直接指引。
在保护篇方面,这份科普指南则介绍了如何开启平台一键防护功能、怎么走出心理困境,以及哪些日常习惯可避免被“开盒”。以平台为例,App的一键防护功能通常在隐私设置里,一旦开启将能有效隔开陌生人的评论或私信。
2025国家网安周昆明现场。邹秋阳/摄影
据南都记者了解,这份指南的起草和发布,得到多位专家学者、律师、企业代表的响应和支持,支持单位包括新一代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化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世辉律师事务所,百度、抖音、快手和新浪微博等。
这份指南的参与机构绝大多数是反开盒技术工作组成员。今年8月8日,在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指导下,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委员单位、行业代表性企业、社会组织及南都隐私护卫队,在京共同发起成立反开盒技术工作组。该工作组旨在应对日益突出的“开盒”违法行为,通过技术协同与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落实数据安全治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科普宣传手册只是开始,反‘开盒’工作需要持久投入,用创新思维、新技术来解决其中的深水区难题。”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何延哲说。
他表示,未来反开盒技术工作组还将继续联合产业的力量,以务实的态度推进“开盒”治理,包括推出一系列技术规范、发布相关AI智能体——为开盒受害者提供维权、情绪疏导等服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设计:李蓓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