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霍山学子金正林一家退还近60万元善款的新闻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2019年,14岁的金正林中考取得全县第35名的优异成绩后,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母亲胡奇卉两次通过网络筹款平台发起求助,28689位素不相识的网友在极短时间内捐款589092元,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如今,金正林已康复并考入湖南大学,一家人不仅全额退还了所有善款,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网友纷纷点赞:“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朴素的话道出了对这份诚信与感恩的认同。
这是一场“受助-自助-助人”的公益接力。从最初在生死边缘接受社会援助,到母亲凌晨3点起床做包子自力更生,再到全家积极献血、登记器官捐献回馈社会,金正林一家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华丽转身。儿子受助后,母亲胡奇卉20多次献血,夫妻二人共同登记器官捐献,这些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报恩,而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这场公益接力不仅让善意得以延续和放大,还形成了一种正向激励:今天的受助者可能就是明天的施助者,每个人都是公益链条上的受益者和贡献者。这种双向流动的互助模式,让公益不再是单向的施舍,而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守望相助。
从法律上看,接受善款并无退还义务。在慈善领域,法律规定的是底线,而道德追求的是高线。金正林一家自觉选择和追求了道德高线。主动偿还“道德债”,实际上是对社会信任的一种投资——当善意得到真诚回应,当诚信成为自觉选择,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自然会更加坚实。这种超越法律要求的道德自觉,恰恰是社会信任体系最珍贵的黏合剂。真正的文明社会从来不是靠法律的强制来维系,而是靠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律令和对美好的共同追求。
事实上,近年来这样的暖心事件并不少见。2023年,来自江苏镇江的90后女子丁瑛在丈夫从ICU康复后,将所有善款原路退回水滴筹。类似个案虽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网络慈善面临的信任危机。虚假募捐、善款滥用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公众对网络募捐平台的信任度受到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正林一家的做法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陌生人之间通过网络慈善传递善心是可行的。当越来越多的受助者能够在渡过难关后主动退还善款,形成良性循环,整个社会的慈善资源将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将及时获得帮助。
让善意持久传递,需建立一套透明、可持续的慈善机制。首先,网络募捐平台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让每一笔善款的去向都清晰可查,同时建立善款使用的追踪机制,定期公布受助者的康复情况和善款使用明细。其次,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这种价值观,让诚信者受尊重、得实惠,让失信者受惩戒并付出代价。当诚信真正内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个案的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推动整个社会风尚的向善和改善。 □ 吕德为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