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艺术讲堂9月17日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举办。活动邀请著名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詠诗、星海音乐学院院长陶陌以及上海交响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周平等各大交响乐团指挥、总监和团长,艺术院校院长,艺术节总监以及青年音乐家、作曲家汇聚一堂,和市民观众们一同探讨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传统演出到区域联动跨界合作
首场圆桌对话以“从传统演出到跨界合作”为主题,对谈由星海音乐厅主任、广州爵士音乐季总监制王冬云主持。陶陌院长首先介绍了星海音乐学院在服务区域文化及推动艺术实践方面的多项举措,他指出学院持续举办11年的“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季”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已成为衔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大部分演出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通过积极收集观众反馈,持续优化教学与艺术创作。
星海音乐厅主任、广州爵士音乐季总监制王冬云。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陶陌。
随后,周平团长分享了上海交响乐团自2010年成立教育中心以来的系统性观众拓展经验。通过上海夏季音乐节、学生乐团联盟及“音乐地图课堂”等项目,该团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培育机制。预售票比例从早期的低位稳步提升至疫情前的75%,并在2023年新音乐季中保持在63%,显示出教育普及对艺术市场的长期积极影响。
上海交响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周平。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以广州交响乐团与星海音乐厅的合作案例,进一步阐述了“经典内容,现代表达”的策划理念。他强调,艺术传承离不开观众代际延续,广交持续20年的教育项目已培养出大量忠实听众,许多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成为音乐厅的常客。
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
与此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从艺术节策划角度介绍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跨界制作方面的前沿探索。无论是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首演歌剧《沃采克》,还是与林肯中心联合打造融合非遗元素的音乐剧场《刻在森林的海》,她都强调跨界必须坚守艺术水准,注重主题关联与社会关切。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
从演奏者的视角,青年钢琴家、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罗维分享了她通过“冰火之歌”巡演和与腾讯音乐合作推出大众专辑等跨界实践,探索音乐与多媒体、影像的结合,致力于以更多元的形式打动年轻观众。
青年钢琴家、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罗维。
香港管弦乐团市场推广总监、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胡铭尧随后介绍了香港管弦乐团以艺术品质为核心、适应本地新媒体环境的推广策略,指出大湾区观众年轻热情的特质,并强调现场音乐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
香港管弦乐团市场推广总监、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胡铭尧。
对谈尾声,各位嘉宾分别以一句话寄语年轻观众,陶陌引用荀子“夫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素”阐释音乐的教化功能;周平提出艺术应引领而非迎合;罗维借博尔赫斯名句指出“音乐蕴含一切艺术元素”;陈擎援引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名言“音乐何须懂”鼓励观众重感受轻门槛;邹爽则认为古典音乐“比快乐更有意思”;胡铭尧引用马勒歌词,称音乐能“以光唤醒理性,以火点燃心灵”。
首场论坛通过多维度案例与理念碰撞,系统梳理了音乐机构与艺术家在内容创新、观众培养与区域合作方面的有效路径,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艺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典音乐的创新表达与观众连接
随后的另一场圆桌对谈,从粤港澳大湾区乐团指挥和音乐总监、作曲家的视角,分享如何创作、策划节目和吸引新观众,聚焦“古典音乐的创新表达与观众连接”。由著名录音师、星海音乐厅副主任杨震主持。
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首先从创作角度出发,指出当代作曲应注重与观众的共鸣。“在数码时代,作品需要更精炼,同时保留可引发共鸣的元素”,他主张在作品中融入“彩蛋”——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种视觉联想,让听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
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
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分享了他在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心得。他提到,作曲专业学生需经历五年严格训练,直至第五年才有能力完成交响乐创作,这一过程考验的不仅是才华,更是毅力与耐力。为拉近经典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他将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冼星海《黄河颂》改编为室内乐版本,既降低了演出成本,也缩短了音乐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
从创作延伸至表演,男中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王云鹏结合自己作为歌剧演员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指出当前国际歌剧界对演员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声音表现力,“模特般的外形与无需扩声的穿透力,正成为新的审美标准”。他强调,声乐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学生需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并传达艺术的内涵。
男中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王云鹏。
指挥家、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家廖国敏分享了他在曲目策划上的“经典与创新并行”策略。他不仅坚持演出经典曲目,也积极尝试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交响乐,甚至结合多媒体与科技手段重构传统唱段。“创新固然有风险,但不尝试注定会失败”,廖国敏强调,指挥虽背对观众,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反应,这正是现场演出的不可替代性。
指挥家、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家廖国敏。
身兼指挥家和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接过话题,以广交的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坚守与突破”的平衡之道。他提出三大原则:热爱与良心、传统与突破、观众参与感。广交不仅建立“青年音乐家创意平台”推动新作诞生,还尝试将电影《蛟龙行动》改编成交响作品,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界融合,“每一个新作品都是一次开盲盒般的探索,而观众正是这场旅程的共同见证者”。
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
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詠诗则从多年策划音乐会的经验出发,强调观众精细化分层的重要性。她受到日本音乐节的启发,策划过面向三岁以下婴儿的亲子音乐会,也打造了结合动漫IP“麦兜”的跨代演出系列。“作为音乐策划者,我们必须走出排练厅,观察观众在不同演出中的真实反应。”她说道。
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詠诗。
对谈最后,主持人杨震总结指出,这场对话不仅覆盖了从创作、表演到推广的完整链条,也凝聚出一个清晰共识:古典音乐的未来,既需坚守艺术本质与专业良心,也需以开放心态拥抱创新,最终目的是与更广泛的观众建立深厚而真诚的连接。
著名录音师、星海音乐厅副主任杨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丁慧峰 刘益帆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豪 实习生 刘畅 陶广瑶
编辑:彭思敏,陈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