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在红线女大剧院·红豆小剧场隆重举行。本次讲堂汇聚了来自豫剧、梨园戏、潮剧、粤剧等全国各大剧种的表演艺术家、编剧、导演,围绕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市场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对话。
在坚守中探寻新意
圆桌对谈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主持,上半场主题为“在‘坚守’‘传承’中探寻新意。
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李树建以自身实践总结了“守”与“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变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的根与魂”。通过《程婴救孤》等经典剧目的国际巡演与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的探索,豫剧在坚守本体特色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吸引年轻观众。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曾静萍则以“风筝与传统线”的比喻,强调地方剧种需深植于地域文化。她指出,方言、音乐与表演程式的纯粹性是剧种生存的根本,“如果破圈稀释了剧种特质,同质化将导致戏曲失去灵魂”。她呼吁慎重对待传统,在充分理解与热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方展荣分享了自己从艺67年的心得,认为“守是破的前提”。他提出“一戏一人一格”的表演理念,强调演员应立足传统、融入生活,避免盲目借鉴其他剧种而失去自我。方展荣还积极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潮剧,扩大剧种影响力。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回顾了粤剧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并介绍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工作。她认为,粤剧的创新应建立在扎实传承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既要保持唱腔的缠绵悱恻与表演的硬桥实马,也要赋予现代意识,适应新时代审美。
在破圈中开拓未来
下半场主题为“‘破圈’中的当代中国戏曲”。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结合《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大观园》等爆款作品,指出成功破圈需“有备而来”。他认为,传统IP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命,关键在于用当代艺术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传统就在我们身上,基因不会流失,但必须感动当代年轻人。”
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以《白蛇传·情》等电影实践为例,提出戏曲电影应尊重电影语言与戏曲内核的双重规律。“形式也是内容,当两个灵魂共鸣时,作品才能成功。”她鼓励创作者勇于尝试,让市场与历史检验作品价值,同时强调要有承受不同意见的勇气。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资深舞台艺术家毛俊辉分享了从话剧到戏曲的跨界经验,强调导演应“不做戏曲的杀手,而做创新的助燃剂”。他提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阶段,倡导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探索现代表达方式,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介绍了总台在戏曲传播中的守正与创新,通过春晚戏曲晚会落地、文旅融合、数字化典藏等方式,实现戏曲艺术的广泛传播。她表示,总台将继续搭建戏曲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助力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余晓宇 实习生 孔维瑶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豪 实习生 方骏祥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
编辑:蔡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