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中华砚文化汇典》首发仪式在北京善品堂隆重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与全国砚文化、工艺美术系统专家学者、砚文化志愿者以及相关图书出版和文博机构负责同志共 120多人参加大会。会上宣读了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致大会的贺信,并向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和河北大学等单位赠书。其中广东砚文化专家编著的《端砚》及《端砚制作工艺》两书广受好评。
《中华砚文化汇典》分别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岀版,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担任编审委员会名誉主任并撰写《总序》;刘红军、张希清为主任,王震中、刘庆柱等史学、文物、考古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委员会。
据刘红军会长介绍,该《汇典》共分七卷共20本总计800多万字,其中《端砚》《端砚制作工艺》分典各20万字,均由广东砚文化专家完成,其中《端砚制作工艺》分典作者赵粤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砚文化研究学者,在收藏端砚的过程中与肇庆砚雕师有诸多交流与合作。虽然端砚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但历来处于师徒传授、封闭教学,没有公开化,同时从古至今都缺乏对端砚制作工艺的图文记录和讲解。基于《汇典》的因缘,她与肇庆深谙传统砚雕的砚师们合作,历时一年多全程跟踪拍摄制砚过程,加以理论总结,图文并茂地对端砚传统制作工艺进行系统梳理。此书堪称是了解和学习端砚砚雕技艺的教材,填补了端砚制作工艺专著的空白。
《端砚》作者柳新祥、柳飞父子,则长期在肇庆从事端砚设计和制作,既有丰厚理论功底,又具雕制手艺,更熟悉端砚成因环境,因此他们在典籍中大胆引用地质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从地质环境、地层学、岩石学的角度对端石的成因、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物理性质等作了全面解释和分析,使人们从书中就可找到“端砚何以能成为群砚之首”的答案,填补了古今端砚著述中的不足和空白。
据介绍,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宋朝,距今约有7千多年历史,然而纵观古今,成系统研究、记录砚台文化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著述,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竟属空白。时任砚文化分会会长的刘红军,经过全面调研论证后,决定牵头开编《中华砚文化汇典》,系统挖掘整理、全面总结归纳我国砚台文化资源,研究砚台所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记述砚台所体现的历史、考古、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的肯定;2012年7月,由全国砚界专家、学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多人组成的编创小组正式成立,其间尽管历经艰辛,但最终均按计划交稿并全部顺利过审出版。
首发仪式上,全体与会人员对百位砚文化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持续十数年艰辛编典表达了各自的敬意,大家一致认为:《汇典》尤其是《端砚》《端砚制作工艺》两书,既对端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端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充分记录与展示,既有很高学术性,又具向大众普及的功能;它的出版发行既是对中华砚文化历史的梳理总结,也是当代砚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和记录;它对于宣传和普及砚台文化知识,引领和指导砚台文化研究,推动中国砚文化事业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原教授张希清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我国首部内容最全、涵盖最广、规格最高的砚台文化专著,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空白,非常值得学习推广和借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