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针对近期发生的校园餐问题,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教育部将紧抓不放、持续用力,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配餐从来不是简单的“做饭送饭”,其管理难点在于链条长、环节多,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酿成整体性事故。从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到运输,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
近年来,为确保校园食品安全,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创新,国内摸索出了不少有益经验。
很多地方一方面落实校长陪餐制,将管理者监督嵌入学生日常用餐场景;另一方面搭建家校协同监督平台,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打通家校沟通监督渠道;此外还通过有奖举报机制激发社会监督热情,全方位提升校园餐安全监管效能。
今年7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专门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
但从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几起校园餐事件来看,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尚待解决。
在选择供应商这一环节,目前的招投标评审标准往往过于侧重企业规模、书面材料或价格因素,而忽视了日常运营中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核心能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唯低价论”倾向,从而导致供应商为降低成本选用劣质食材,或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影响食品安全。
而如果招投标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围标串标,更会使不具备资质或信誉不佳的企业中标,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最近的校园餐热点事件中,有家长质疑,为何一些频繁被投诉的企业能够屡屡中标,这一现象正反映出在存有瑕疵的招投标制度之下,一些貌似规范的采购方式,实则推动形成了事实上的区域垄断。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校长不但陪餐次数少,甚至还会找人代陪、填写虚假陪餐记录,一些学校食堂监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难以正常履职。
管好校园餐,正如王嘉毅副部长所说,压实各方责任是关键。
必须明确教育部门主管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企业直接责任以及属地管理责任,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和问责机制。
在《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已经实施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在食材采购、验收入库、加工制作、留样检测、配送分餐、餐后反馈等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专人负责并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有必要打破垄断壁垒。在确保食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应探索多元化供餐模式,适度引入市场竞争。可采取分区域、分时段招标,或允许学生在合规范围内自主选择餐品等方式,倒逼供餐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相关惩戒措施宜立竿见影。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依法调查处罚的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动态评估机制、退出机制,对相关企业及直接责任人不妨实施市场禁入,让校园供餐市场形成优进劣退的良性循环。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