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中介雇人看房砍价60万搞崩房东心态”日前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媒体报道,有记者假扮被雇者,中介指导记者对挂牌339万元房屋报280万元低价,砍价近60万元,导致卖家愤然离场。另一场砍价中,记者咬住470万元的出价不放,让卖家在538万元的挂牌价上一路狂降,最后,卖家泛着泪花,报出了510万元的价格。
二手房中介雇人看房,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完成公司规定的带看量。也就是说,中介的这种做法不仅仅是欺骗卖房者,也是欺骗公司。第二,雇人扮演买家,和自己演“双簧”给卖家施压,搞清楚其心理底线价位。第三,让请来的人不断压价,让卖家以为,“买房的人都只愿意出这个价位”,进而改变卖家的心理预期,达到促进成交的目的。
中介的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市场诚信原则,加大了买卖双方的信任成本,肯定是错误的。但这种做法又很难杜绝,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想买房、来看房,很难证明一个看房者是中介雇来的“托”。
对中介的这种行为当然应该谴责,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中介这种行为背后的问题。
以前中介不是这样的。以往的新闻中,都是卖家不断跳价,中介不断给买房的人做思想工作,劝其接受提价,以促成交易。为什么发生了这种变化?还得从中介获得收入的机制说起。
中介卖房,一般是按比例提成,一套200万元的房,中介一般能收到2万-4万元的佣金。一直以来,这让很多人不解:中介提供的服务并不多,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为什么卖一套房能按照比例提成而不是收取固定的服务费。
其实,中介的关键作用在于信息。一方面是房源信息,促进买卖双方接触。更重要的则是价格信息,中介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推高或者压低房价。假设中介能促成买家为200万元的房子多出10万元,远超中介提成,卖家就愿意按比例给中介佣金。反过来说,中介如果能促成卖家降低价格,买家也愿意按比例给中介佣金。这就是中介能够按照房价的比例获得收入的原因。
但对中介而言,能够通过促成房价提高来获得更多佣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最重要的是促进成交。没有成交就什么都没有。楼市向好的时候,中介为了获得佣金,要做买家的思想工作,甚至虚构房子很抢手的假象来刺激成交。到了买方市场的时代,中介为了成交,则会站在买家一边,努力做卖家的工作,让卖家降价,促进成交。
这就引发了一个透明度的问题。2024年上海二手房成交21.6万套,多数经中介完成,而链家近期隐藏成交价的行为引发市民对市场透明度的担忧。
隐藏价格,本来是为了避免市场恐慌,但在中介这个机制的作用下,一些中介为了促进成交,有动机虚构市场情况,反而会因为价格不透明造成市场在信息误导之下恐慌性抛售。最终,遮蔽价格信息的行为,不但不能维护房地产市场,反而会更进一步地拖累房地产市场。 □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