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艺韵和鸣”艺术讲堂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本次讲堂以《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为主题,邀请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等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文艺创作、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度互动,现场观点交锋,激荡出不少艺术新思。
“尊重传统但不固守传统,致力于创新但不凭空创新”
罗怀臻在演讲中,从广州与昆明花卉产业的不同、北京与上海城市气质的差异谈起,生动地阐释了地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脉。他特别梳理了连接沪粤两地的“海派文化”脉络,指出“海派文化源于广州,后来在上海得到极大发展”。他认为,海派文化核心的“尊重传统但不固守传统,致力于创新但不凭空创新”的精神,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启示。
“它的要义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罗怀臻分享了他的核心观点,“走进传统是为了自我突破,最终目标是为了走出传统,成为新的传统”。他展望未来,以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为两大支点,形成资源互补的“犄角之势”,必将为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化注入强劲动力。
“越传统越现代,越地域越国际”
谈及本届大湾区艺术节,罗怀臻敏锐地指出其正在发生一场“质的转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冠以地名的活动,而正在成为一个高效的文化“集散地和辐射地”。他分析了艺术节的几大创新举措:首次设立鲜明主题,使活动超越单纯的文艺汇演,成为一次集中的文化展示;主动开放城市空间,鼓励公众参与,让艺术从剧院走向街头巷尾;广泛吸纳来自粤港澳等全国各地,乃至俄罗斯等国的优秀剧目,增强了时代的互动感。
罗怀臻进一步结合市场现象指出,当前成功的文化作品正体现出“越传统越现代,越地域越国际”的趋势。他以广东出品的舞剧《醒·狮》《咏春》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为例,说明深入挖掘并创新表达地域文化,是形成爆款、成功“破圈”的关键。他认为,大湾区艺术节若能持续引领这一趋势,其国际影响力将迅速提升。
“艺术的活力始终源于与城市的对话和与时代的同步”
拥有深厚戏剧史观的罗怀臻,还引导听众回顾了自1908年引入中国的“镜框式舞台”对百年中国戏剧的深远影响。他客观评价了其推动戏剧艺术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表演“京剧化”、舞台“话剧化”等同质化问题。
他指出,变革早已悄然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以上海亚洲大厦为代表的沉浸式戏剧,以及各类先锋戏剧,这“三支劲旅”蓬勃发展,标志着戏剧艺术正大步走出标准剧场,进入一个“新空间”时代。他认为,大湾区艺术节应当有意识地扶持、开辟这些新型演艺空间,积极培育更加多元、充满活力的新演剧生态。
讲堂最后,罗怀臻总结道,艺术的活力始终源于与城市的对话和与时代的同步。从反思百年舞台到拥抱新空间,从挖掘地域特色到推动双城联动,其核心都指向开放、创新与融合。这不仅为传统戏曲指明了现代化路径,更启示我们,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正体现在它能否为每一种艺术形态提供生根发芽、恣意生长的沃土。这对于正致力于建设人文湾区的粤港澳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而及时的启发。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刘益帆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编辑:蔡思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