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持续多年举办的音乐季演出因疫情防控需要而暂停时,广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交”)推出了“线上音乐季”,坚持推送超过120天,以音乐陪伴和鼓舞市民。彼时,推文下方涌入了众多饱含真情的留言,“广交每天如约而至的陪伴,让我们铭记至深!”“在这段难熬的时光里,有音乐来抚慰不安心灵,真是幸事!感恩!”如今数年过去,团长陈擎仍记忆犹新,颇具感触。“每当看到这些留言,就会有种被需要的感觉,我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是陈擎受邀以《交响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为题,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上作主旨演讲时讲述的事例。从双簧管首席到乐团掌舵人,陈擎已与广交走过33个年头。在艺术节不同场合的演讲、分享与采访中,他的话语里,充满个人对交响乐的深厚情感,也坚定传递出乐团与广州这座城市共生共荣、连接世界的使命和实践。
“一万小时定律”只说对了一半
陈擎在武汉歌舞剧院的大院里长大,父亲是剧院的歌剧演员。成长于音乐世家,学习音乐仿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他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2岁改学双簧管,曾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还曾获全额奖学金赴香港演艺学院深造,师从音乐学院院长、原伦敦交响乐团董事会主席兼双簧管首席Anthony Camden教授,并以专业满分的成绩毕业。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陈擎说自己“练琴是出了名的勤奋”,除了上课就是练习,几乎每天如此。同时,勤奋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在他看来,“一万小时定律”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在这一万多个小时中,要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练习。”
凭借长年累月勤奋而正确的训练,陈擎成长为杰出的双簧管演奏家。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广州交响乐团,第二年就以23岁的年纪,成为当时国内主流乐团当中最年轻的声部首席。担任广交双簧管声部首席的17年间,他参演各类音乐会就超过一千场,在世界五大洲的著名音乐厅都曾留下过演出足迹。他的导师Camden教授评价他为“中国顶尖的双簧管演奏家之一”,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阿什肯纳齐更盛赞他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2007年,陈擎担任广交副团长,2013年任团长。当被问及演奏与管理两者之间的取舍,陈擎说,“广交就像我的家一样,演奏好只是我个人的事情,最多可能就是这场音乐会不错。但如果我能从管理角度使整个乐团变得更好,可能比在舞台单纯做一个演奏家对乐团的贡献更大。”
连续29个音乐季是对观众的承诺
回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源头,陈擎将时间指针拨回1879年的上海。那一年,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交响乐自此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在广州,交响乐的种子也早早扎根。1957年,以城市命名的广州交响乐团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与这座城市的牵绊。
在陈擎看来,交响乐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后,中国交响乐迎来真正的发展机遇。1996年,中国交响乐团首次建立了与世界职业乐团同步的音乐季演出机制,为行业树立标杆。而广交亦紧随其后,于1998年星海音乐厅建成使用之际,正式推出音乐季,开启了职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并非所有乐团都有音乐季,也并非所有音乐季都能连续举办,不曾间断。前不久,广交开启2025/2026音乐季,正式迎来乐团的第29个音乐季。“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是中国内地乐团的最高纪录。”
陈擎认为,音乐季不仅是一个乐团职业化的标志,更和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代表着对艺术的规划、对观众的承诺。以当前音乐季为例,从9月14日开幕到次年7月中闭幕,长达十个月内有30多套节目的售票演出已早早对外公布。即使在疫情时期,广交也始终坚守,通过“线上音乐季”连接市民。借助音乐季的规划,广交始终用稳定的演出回应观众的期待。
主旨演讲中,陈擎在大屏幕展示了依次排开的29本乐季册封面,它们不仅是广交职业化艺术历程的见证,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印记。“每年通过音乐季,世界一流的音乐大师来到广州演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与世界同步地欣赏到顶级的演出,切实提升幸福感。”陈擎说。
在音乐厅欣赏演出,并不总是正襟危坐、庄重肃穆的。半舞台版歌剧《风流寡妇》,指挥家与一众演员在舞台上起舞谢幕;广交的演奏家们身穿牛仔裤登台,与美国乡村摇滚乐队合作演出;邀请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加入演出,乒乓、小提琴、打击乐与管弦乐队协奏曲《飞弹》为音乐会增添亮色......陈擎回顾广交过往不乏轻松、活泼、新颖的演出,拉近了交响乐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多种方式探索展示“广州之音”
在陈擎的带领下,这个已走过大半个世纪的交响乐团,正以更多创新的探索跟城市产生更多联结。
除了在音乐厅演出,陈擎深知,交响乐要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须走出殿堂,走进街头巷尾,走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作为一个乐团,它的气质、声音、活动应该要在这座城市中不断展现。”
于是,公园、机场、地铁站等不同公共场所,都留下了广交演出的身影。陈擎特别提及,由广交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2017年至2022年担任艺术总监期间,曾携手湾区乃至全球的青年音乐家,在广州塔等地标演出,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今年6月,二沙岛地铁站开通,广交与广州地铁共同打造了“交响乐岭南文化时空长廊”,缤纷的作曲家和岭南文化插画,让市民未出站便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呼应着百米之外的星海音乐厅。
此外,广交与星海音乐厅合作的音乐会现场录音,成为了广州塔、海心桥等城市地标的背景音乐,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官方暖场音乐也将出现广交的声音。“广交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广州之音’,在城市当中不断被大家感受。”
在引领城市文化消费方面,广交的实践超前,且从未止步。早在1993年,广交就推出广州新年音乐会,以高水准的演出和相对低廉的票价持续耕耘逾30年,已成为中国以城市为名的最长寿新年音乐会品牌。陈擎表示,作为本地文艺院团,广交始终肩负公益使命,践行文艺惠民职能。“正如知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广州新年音乐会也成为了市民迎接新年的文化传统。”
作为扎根广州的交响乐团,广交始终以传播城市文化、连接世界为己任。陈擎介绍,广交是迄今唯一在世界五大洲都进行过巡演的中国交响乐团。“交响乐是世界性语言,无需翻译,是我们与世界无缝连接的媒介。用交响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湾区文化、广东声音,都是天然便利的方式。”
从1879年西方交响乐开始在中国萌芽,到如今广交走遍五大洲展示中国交响乐的风采;从音乐厅内的专业演出,到城市空间创新形式的艺术普及,陈擎带领下的广州交响乐团,是中国交响乐蓬勃发展的缩影,是将艺术基因植入城市日常、推动城市文化生态建立的见证者、实践者。
“相比起直观的GDP数字、体育竞技明显的胜负,文化艺术显得虚无缥缈。但是在这种无形之中,文化艺术依然是被需要的——缺少了艺术只能是生存,有了艺术才是生活。”陈擎如是说。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欣 李春花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编辑:蔡思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