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物流车迎爆发拐点,新石器CEO回应台风天无人车送外卖

南都N视频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5-09-24 19:04

“无人车行业玩家比较多,大家为了抢占市场,在这个阶段通过价格来竞争,这都是很早期的行为。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不在于卖车,而在于提供运力服务。”9月23日,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在媒体沟通会上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回应无人物流车当前价格竞争内卷等话题时如是说。

当日,新石器无人车宣布第1万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标志着全球首个万台规模的无人配送车队由此诞生,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行业实现了从技术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重大跨越(戳视频↓↓)

余恩源透露:“我们已经实现单月盈利。”“我们不打价格战,造产品一定要造能够盈利的产品。”他认为,怎么样在不打“价格战”、保持足够高的毛利润的前提下,同时服务好客户,考验着企业的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运营维护成本、经营服务等一系列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眼下在超强台风“桦加沙”正面袭击下的广东地区,无人车能否送外卖、送快递的话题,余恩源直言:“新石器在深圳有200多台无人车,这一周是正常运行的。我们目前计划是24小时运行。我们已经验证了通过现有的摄像头自清洁技术、算法改善,底盘对于涉水行驶能力的改善等技术,在台风天气下,无人车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无人车赛道爆发源于AI技术和市场需求、路权 

公开资料显示,新石器无人车成立于2018年,长期专注于将L4级无人驾驶应用于物流场景,尤其是城市配送场景,成立以来累计获得七轮融资。据称,以快递场景为例,新石器目前已成为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企业在无人车领域的最大供应商,占三家企业无人配送车订单的份额超90%,占“三通一达”、极兔速递等平台无人配送车订单的份额超70%。

伴随无人车技术成熟度拐点到来、核心传感器等成本下降、即时零售市场需求爆发、全国200多座城市开放路权审批、政策法规支持等多重因素加持,2025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无人物流车的爆发性增长元年和规模化商用爆发拐点。作为快递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技术,末端无人车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成为多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当前投入布局的重点,新石器、白犀牛、九识等L4级无人驾驶技术企业今年获得多轮融资。

在媒体沟通会上,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把当前赛道的火热,归因于AI技术和市场需求、路权三方面:第一大原因是无人车踩在了AI技术周期发展规律上。“受今年年初DeepSeek的影响,大家忽然发现一个AI的技术距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到今天,资本市场在寻找标的,是看谁能够把AI技术第一波大规模地用起来,且商业模型是成立的。不管是从L4自动驾驶领域,还是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来看,无人配送车很有可能是第一个大规模商用,并且能够正向盈利的赛道。” 

图片

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

第二是需求。余恩源提到:“我们是ToB的市场,要经过样板间的验证。我们从2021年切换到自研算法和模型,2021年北京市对无人车开放路权,2022年开始,我们和不同的物流公司开始试点无人车的效能。2024年年底大家普遍确认,无人车对于运输的降本可以达到1/3,甚至是2/3以上的,于是市场需求启动了。2022到2025年年初,经过三年的打磨,行业进入到规模化的阶段。”他提到,前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三个变量发生——路权,当需求足够大,无论是国内、国外,给无人驾驶的路权也会逐渐越来越开放。

 

已实现单月盈利,今年交付量有望突破1.5万台 

进入9月,末端无人车赛道热度持续,新玩家踊跃入场:9月初,智慧出行企业德赛西威发布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以开辟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搭载多项创新技术的低速无人车首次公开亮相;9月中旬,自动驾驶科技企业佑驾创新推出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正式进军无人物流行业,并宣布首批采用多传感融合方案的新车下线并向合作伙伴交付。

与此同时,无人车裸车价格持续下探至2万以下,主流玩家们打出优惠价、零首付预售、拆分产品与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服务等多元销售方式增收,抢占市场。

对于无人物流车当前价格竞争内卷,余恩源对南都记者坦言:“物流行业天生是通缩行业,第一性原理就是降本。我们的使命是用最好的AI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行业玩家比较多,大家为了抢占市场,通过价格来竞争,这都是行业很早期的行为。无人车的商业模式已经迈过了原来商用车按照一个车卖给司机的阶段,所以价高价低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提供运力服务。谁能够给客户提供体验最好、成本最低的运营服务,谁才能够赢得客户。” 

图片

桐庐街头的无人车穿过十字路口。

东吴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称,电商快递由于自动化标准化程度高,且格局集中,成为无人物流率先落地场景,预测2025年无人配送车销量将超3万辆,远期来看,2030年无人物流车当年销量有望达60万辆,渗透率达18%。无人物流车企的盈利主要来自运营服务(如FSD年费2.5万元起),据测算,当车企销量超5000辆可实现盈亏平衡。

南都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新石器无人车从去年全年销量一千多台,到现在月销已接近两千台,相当于一个月完成过去两年的量,且公司已经实现单月盈利。余恩源强调:“我们不打价格战,造产品一定要造能够盈利的产品。”“我们在单月销量突破1000台或1000多台的时候,就知道从财务角度是可以单月打平,甚至是盈利的,因为保持了足够高的毛利润。”他认为,怎么样在不打“价格战”、保持足够高的毛利润的前提下,同时服务好客户,考验着企业的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运营维护成本、经营服务等一系列能力。

目前,新石器无人车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一万台的年度目标。“剩下的一个季度里,我们会保持每个月两千台以上的交付量,今年很有可能会突破1.5万台。从经营方面来讲,目标是现金流在最后几个月份转正。”余恩源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希望提高生态能力,联合合作伙伴一起迎接下一年3-5万台的市场需求爆发。明年,不算海外市场,预期有4-5万台的需求。加上海外市场,后年一定是10万台以上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提前把局布好。” 

图片

新石器无人车桐庐工厂车间内的无人车。

余恩源坦言,迈过万台门槛之后,面临最大的挑战还是社会舆论和安全。“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把无人车的正向作用,即对于低碳、绿色、环保、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也会把最大的技术研发和运营力量都投入到安全这个方向上。”

 

即时物流和海外市场有巨大的战略机会

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行业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累计超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有快递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由于无人车一次性可以承载大量包裹,有效替代人力,在路权开放地区,越来越多网点(尤其是件量大的网点)的经营者更倾向采购快递无人车,以降本提效,快递总部也会通过与无人车厂商合作获得优惠价或对内补贴,鼓励加盟商采购。

但对余恩源来说,眼下,无人物流车更多的惊喜或者说市场增量,来自于即时物流、城市配送,以及海外市场。在6月的一场行业活动上,余恩源就曾谈到,2025年三季度起,公司将重点向滴滴货运式的实时调度物流延伸,预计年底,新石器在快递以外场景的无人车铺设量将达4000-5000台。 

图片

新石器无人车桐庐工厂车间内的无人车。

余恩源在本次媒体沟通会上进一步透露,从客户结构来看,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公司来自快递行业客户的销量占了100%,但随着快递以外行业的需求起量(占比30%左右),快递行业客户占比出现减少的趋向,至70%-80%。“快递行业以外的主要需求来自于两大场景:即时物流、城市配送(包括各种城市配送的需求方,医药、零配件、纺织等行业)。预计到明年,快递行业依然会高速增长,但是快递以外的行业如城市配送和即时物流等场景,需求增长速度会超过快递,甚至有可能在销量占比上超过50%

“从计划性物流拓展至即时性物流,相当于从100万辆市场扩宽到了3000万辆的市场。”余恩源形容:“即时配送是物流行业的一个‘圣杯’。即时配送对技术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若一个快递网点规划20条无人配送的路线,一年之内够用;但对即时物流商户来讲,他的路线需求是无限的,随时要调度新路线,对于技术、运营、安全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团队能够在过去三个月把即时配送物流这个样本打磨出来,我们非常惊喜。”据他介绍,新石器和滴滴货运试点合作几个月下来,合作的无人车已超过800台。

此外,他发现,很多快递行业的客户也有开展城市配送业务的意愿,这令他相信这个赛道的发展会有10倍速的增长。“接下来挑战是如何把这个模式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市场上,让大家看到无人车在即时配送物流还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这样无人车才能朝着3000万辆的市场进发。”

眼下,海外市场更是中国无人驾驶产业链企业争相布局的“蓝海”。据悉,9月,新石器无人车协同合作伙伴AutoGo获得阿联酋阿布扎比综合交通中心核发的首张无人配送车辆牌照,这也是全球无人配送行业在中东地区的第一张牌照,意味着新石器在中东市场进入全面商业化铺开阶段。

“海外市场是巨大的战略机会。”余恩源介绍称,“我们这个赛道对成本和可靠性的要求和规模化的要求很高,是算法和硬件结合的赛道。而对应的竞争对手,有的只有算法没有硬件、没有供应链,或者造出来的成本大概在我们10倍以上。所以出海之后,现在去中东、欧洲、东南亚、拉美市场,甚至是美国市场,我们没有竞对,只在国内有竞对,这是让我们非常兴奋的一个点。在AI的大时代,中国有一个赛道在全球是独步的,这是个战略级的领先机会。”

但与此同时,出海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余恩源谈到,新石器无人车从2019年出海,打磨到今天是第六个年头,有两个点的挑战非常大:一是地方性法规法规,如何与当地的政府部门沟通,推动当地去建立关于无人车、无人配送的法律法规。二是本地化,包括数据怎么样形成本地化的模型,高科技公司如何满足其他国家安全需求,人才团队怎么样能够满足其他国家对于本地化运营服务的要求。 


采写/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甄芹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