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对于第18号台风“桦加沙”,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发布会上表示,应急管理部将持续加强会商研判和统筹调度,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全力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从前几日“桦加沙”逼近广东沿海,到24日下午5时前后“桦加沙”在阳江海陵岛登陆,一场关乎生命的台风防御战紧张有序展开。
从应急管理部的统筹调度,到广东多地启动应急响应,全省提前转移逾189万人,这幅上下联动、细致入微的防灾图景清晰印证了一个命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灾害趋多趋强的时代,唯有将“防”字置于核心,构建起坚实的前置防线,方能最有效地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将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在极端天气的威胁下,必须强化底线和极限思维,“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防”的效能远胜于灾后补救,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
此次应对“桦加沙”,从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部持续会商研判,到地方的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正是这种“防”的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意味着防灾减灾救灾的关口前移,资源力量向前倾斜,力求在灾害冲击前构筑起坚固的缓冲带。
将“防”字落到实处,重要一环在于坚决、及时、彻底的人员转移避险。
以往无数事实表明,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往往并非不可抗力的物理破坏本身,而是人员未能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因此做好预判,把人员提前转移避险,显然是防灾的一项关键举措。
近日在迎战台风过程中,广东东莞、深圳等多地开放24小时避难场所的消息在网上刷屏,其原因正在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应急管理领域得到了最直观的诠释。
高效的“防”,需要应急指挥体系支持,也离不开精细化的应急保障。
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连通,构建起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
迎战“桦加沙”,这一套应急指挥体系在经受着考验。人们看到自发布台风预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社区,不但指令畅通、信息共享,而且行动高度协同。而广东多地的抗风救灾实践则将这种体系化运作优势充分展现了出来。
极端灾害除了带来物质损失,往往还会给公众带来心理伤害,因此,应急保障的精细化程度就直接关系到救灾安置的质量与人性化水平。
媒体报道,作为深圳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深圳湾体育中心不仅提供了饮用水、食物等基本物资,还考虑到充电需求、如厕便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以往经验,特意设立女性专区并配备帐篷,以保护个人隐私,体现了个性化关怀。这种以细微处见真章的保障,不仅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更给予了避险人员尊严与温暖,提升了整体安置效果,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彰显。
台风终将过去,但它带来的思考不会停歇。在极端天气日益常态化的今天,只要突出预防,不断完善“防、抗、救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就能真正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