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机的北大教授俞孔坚与中山岐江公园:视为最得意的城建创新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9-25 14:26

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身为国际知名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在国内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设计作品,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的岐江公园,却在他心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图片

俞孔坚领衔设计的岐江公园已成为中山市的地标之一。

岐江公园所在地址,原本为粤中造船厂,园中有一湖,与河水相通,又受海潮影响,水位随之而变化。1999年,中山市政府就造船厂的改造设计联系俞孔坚,彼时的他已经在哈佛大学取得设计学博士学位,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过设计实践,岐江公园是他回到中国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

如何在水位变化较大、地质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下,建造出一个亲水的生态护岸?俞孔坚设计了梯田式种植台、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并选择荷花、茭白、菖蒲、茅草等野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进而可以让多种野生动物和昆虫得以栖居、繁衍,在当时颇具颠覆性。建成效果与设计设想一致,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亲水、生态、优美”,还利用造船厂遗址讲述城市的发展,先后获得2002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2009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全球杰出奖等权威奖项。

对俞孔坚自己而言,岐江公园项目也很好地承载了他在设计上的情怀与追求。

图片

岐江公园图纸。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那里的风水林、白沙溪、成群的鸟兽虫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他的童年记忆。17岁时,他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离家前,母亲交给他一包家乡的土,被他珍藏了很多年。后来,这抔乡土也贯穿了他的职业实践。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引导人们回到真实的人地关系中。用他的话说:“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

此外,岐江公园还是全国最早开展“海绵城市”试验的案例之一。

作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俞孔坚推动中国于2015年将其纳入国家政策,并在全球250余座城市完成上千个项目,通过湿地、海绵公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可淹没空间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收、存储、净化并缓慢释放雨水,成为应对洪涝、改善生态与提升城市韧性的中国方案代表,在国际上备受认可。而这样的设计,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在广东中山落地。

俞孔坚曾介绍:“岐江公园的内湖是看不到排水管网的,因为我们拆掉了硬河岸,改建成梯田,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河中。”多年来,他一直以这个作品为豪,甚至视其为“最值得称赞的一次城市建设创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马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