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速度到深圳精度:湾区之眼的诞生,从数字副本开始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0-13 13:53

1985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定义了“深圳速度”。

2025年9月26日,在宝安中心区,一座名为“湾区之眼”的崭新文化地标正式开业。

站在这座全球最大书城里时,目光所及,不仅是钢筋与混凝土的实体,更隐藏着一个由数据、模型和算法构筑的平行世界。方品,这位98年出生的年轻工程师已经是中建三局深圳公司“湾区之眼”项目的技术总工。他和伙伴们一起将传统的物理建造与前沿的智慧营造深度融合。“湾区之眼”的诞生,不再是速度的突破,而是以一种更深沉、更智慧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哲学。

图片

当“曲水流觞”的诗意碰上工程图纸的严谨

2022年12月,当方品第一次接触到“湾区之眼”的设计图纸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占地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这不仅仅是一个“大”字能概括的。湾区书城承载着太多的期望——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宝安区文化地标、全球最大书城……方品很清楚,“这个项目不允许任何将就。”

但对于看到图纸的第一眼,他坦言,是“比较震惊”,甚至“有点崩溃”。“我当时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场馆类的建筑,虽然只有两层,但占地很大,基本上一层楼可能要分成四五张图纸。”方品回忆道。这与他之前接触的超高层项目截然不同。超高层建筑是垂直的挑战,而湾区之眼则是在一个巨大的平面上,展开了极致复杂的空间叙事。

图片

据官方资料,湾区之眼的设计理念源于“天圆地方”,湾区书城与民俗馆的主体呈两个圆形矗立其上,仿佛两个温润的玉盘,与轴线对面的两个方形建筑(宝安图书馆、宝安青少年宫)相呼应。室内空间游览路径借鉴古代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意境,形态各异的楼梯与坡道被赋予浪漫寓意。事实上,这些诗意的设计在工程师眼中,被转译成了一连串冰冷而严苛的难题:大量的弧形、曲面结构,大跨度的悬挑钢梁……如何将这些流动的线条,用最坚硬的材料精准还原,是对施工技术的极限考验。

复杂性不止于结构。机电、暖通、消防、给排水、幕墙……数十个专业系统如密集的神经网络交织在一起。“这个项目的系统非常多,每一个系统之间的节点也很复杂。不同的专业之间,它们的连接方式、安装方式各有不同,还有一些独特的造型设计,没有‘标准层’一说,刚开始看图时真的有点难以消化。”方品回忆道,“仅项目的幕墙系统,就按字母从A一直标记到了N,几乎每一个立面都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结构。”

破局之道:在数字世界里,“先建一次”湾区之眼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答案是:在现实中动工之前,先在数字世界里把它完整地建造一次。

“图纸是二维的,而数字化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三维的,能看到平面、立面以及尺寸间的关系。我们正是用BIM技术,在电脑里完整地建造了一个建筑的数字孪生体。”方品解释道。这个虚拟模型整合了结构、机电等所有专业的图纸信息,甚至模拟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项数据,实现了建筑行业所说的“一模到底”。

图片

在这个数字世界里,建筑团队能提前发现不同专业间的碰撞和冲突,在图纸阶段就进行优化。方品特别提到,建筑为了实现设计的美感,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空间的净高,而正是通过BIM模型优化场馆内错综复杂的机电、消防、空调等管线,最终完美实现。这种策略,从源头上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常见的返工和浪费。

图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针对项目中极其复杂的脚手架体系,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排布软件。“传统的方案编制,我们只会为单独的构件,比如一根梁、一根柱子,去设计脚手架。但当这些构件全部合到一个空间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的杆件之间会‘打架’。这个平台能在整体空间里去设计和排布脚手架,生成一个定制化的、能真正落地的施工方案。”方品说,“经测算,脚手架排布节约了约25%的材料,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如果说数字化是项目的“大脑”,那么超过1.1万吨的钢结构,无疑是“湾区之眼”最坚实的“骨架”。“如何把超过1.1万吨钢材,拼成一双眼睛?”这不仅是一个诗意的比喻,更是施工中最硬核的难题。“最难的,是连接南北两个区域的那个巨大连廊。”方品指着头顶开阔的广场上方的巨型钢梁。“它跨度非常大,是整个项目最重、最难吊运的部分。”现场场地有限,巨大的钢构件无法整体吊装。团队只能像拼装精密的积木一样,将钢结构拆分成一个个分段,通过吊装、地面拼装、高空滑移等方式,一点点拼接起来。

800x536_68d8e65180e3f.png?X-Amz-Content-

而那些优美的曲面造型也是由“铮铮硬骨”的钢结构构成的。“很多造型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圆柱体、立方体,”方品解释道,“怎么去测量精度,怎么去把握最终的弧线造型,是很有困难的。”最终,团队采用了一套“模拟-实测-再修正”的闭环工作流。首先,在BIM模型中对钢结构进行虚拟分段和安装模拟,预测其在拼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毫米级变形。接着,在现场安装完成后,动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技术)对实体结构进行扫描,获取精准的三维数据。最后,将实测数据反馈回模型,对后续的幕墙、装饰等工序进行精确的逆向调整。正是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与数字化的工作方式,才最终将设计师笔下的飘逸“曲线”完美地“雕刻”了出来。

2023年底,当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就位,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时,方品说那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那一刻,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奋斗都值得了。那一万多吨的钢结构,真的被我们拼完了。”

从建筑到城市,每一个阀门的数据都连接未来 

从国贸大厦的“三天一层楼”,到湾区之眼的“一模到底”,深圳的建设史,映照出的是一部中国建造技术的进化史。速度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质量、智慧与可持续性,成为了新的时代注脚。

事实上,“湾区之眼”所采用的BIM技术,早已不是个例。在深圳,从大型公共建筑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BIM的应用已从几年前的“先锋探索”发展为如今的“普遍标准”。此前,深圳更是率先实行1000万以上工程项目强制提交BIM模型,BIM已成为深圳大型公共建筑的“通用语言”以及“必选项”。这意味着,像方品这样的年轻工程师,从职业生涯的起点,接触和运用的便是这套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数字化工作流。

800x538_68d8e651837af.png?X-Amz-Content-

“湾区之眼”项目经理汪一淋是带着方品入行的资深工程师,入行18年的他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的技术总工需要做的是点对点地解决具体技术问题,专业性很强。而现在,技术工作已经融入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是一种智慧建造的理念。”

事实上,据方品介绍,“湾区之眼”每一个构件、每一个阀门的数据,都将汇入CIM(城市信息模型),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数字底座的一部分,为城市的运维、交通、能耗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正是一个个诸如“湾区之眼”的项目共同成就了智慧的深圳。他们建造的,也不再仅仅是物理的地标,更是通往一座智慧城市未来的数字基石。

图片

站在落成的湾区之眼内,方品充满了感慨。他计划着,春节时带家人来参观他生命中第一座落成的建筑,他说:“我会带他们去一些看似已经装修好的地方,告诉他们这里背后发生过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挑战,那些攻克难关的日夜。”

策划:刘岸然 

统筹:徐全盛 亚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璐 

编导/拍摄:南都N视频记者 刘嘉琳

设计:梁雪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