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粤疆艺术家共绘巨幅国画《大美天山》下月迎首展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09-26 10:21

“天山云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粤疆人民团结一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创作的原点。”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口中的这句新疆顺口溜,正是大型国画《大美天山》暗藏的“情感密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协指导,广州美术学院牵头创作的大型国画《大美天山》正式收官。这幅长16米、高3米的大型国画作品,集结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教授杨峻等艺术家主创,粤新多民族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该作预计10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正式与观众见面。

▼ 旋转手机 横屏欣赏 ▼

图片

两地画家共同采风一周 通过艺术表现推动文化润疆

为精准捕捉新疆特质,今年7月,广东省文联与新疆文联组织两地画家共同赴疆采风一周。从草原到天山天池,从兰新高铁到果子沟大桥,最终将创作核心凝练于天山,以博格达峰,天池,云山牧场为自然基底,融入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元素,定格夏日拂晓时分的静谧与生机。

《大美天山》旨在通过艺术表现推动文化润疆,展现新时代新疆的自然风光、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期待通过长卷创作让两地艺术家携手创新,以笔为媒、以画为桥,增进两地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既是对祖国边疆壮美山河的礼赞,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粤新两地文化艺术交融的生动见证,岭南的温润笔墨与西域的雄浑气象在天山脚下展开深度对话。

图片

大型国画《大美天山》创作现场。

采风时的真实场景都成了画面的血肉

在广州美术学院内,南都记者见到了新近完成的巨幅长卷《大美天山》。“采风时的每一幕真实场景,都成了画面的血肉。”蔡拥华回忆道。谈及画面中的“情感温度”,他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天山云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画中连绵的云杉根系相连,正是对这句话的艺术诠释,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符号。而乌鲁木齐市民周末在天池边搭帐篷度假的惬意场景、牧场中“银色月光下牛羊慢行的牧歌式画面”,都源自采风时的真实触动,“这些都是新时代新疆美好生活的缩影”。

细节的打磨更见匠心。画面中,天池被置于中心,雪山融水“灵动跳跃,仿佛能听见簌簌水声”,尽显“天上瑶池”的纯净;兰新高铁桥上的文字清晰可辨,果子沟大桥的工程细节与雄浑山景相映成趣;新时代村庄的建筑“色彩丰富,带着洋楼样式却保留民族风格”,取代了旧时泥房,与远景雪山构成“可居、可游、可住”的山水意境。就连羊群的投影、水边的灌木,都经过精心渲染,实现了“远观有气势,近看有质量”的创作追求。

2880x1620_68d59d20a66b8.png?X-Amz-Conten

2880x1618_68d59d217e757.png?X-Amz-Conten

大型国画《大美天山》局部。

这场创作更是岭南与西域文化的深度对话

这场创作,更是岭南与西域文化的深度对话。“岭南画家注重造型严谨,又能融合中西技法,新疆画家懂本土风貌,双方优势互补。”蔡拥华表示,新疆早就是广美校外教学点,克孜尔石窟壁画滋养着两地艺术家,如今的合作更是水到渠成。创作团队延续“名家领衔、青年参与”的广美传统,将科研、教学与创作相融,用“传统笔墨描绘热气腾腾的新生活”。

对于10月的上海展出,蔡拥华充满期待:“希望这幅画能让观众看到新时代中国的山河气象,更能感受到粤新人民的文化共鸣。”笔墨为桥,山水为证,《大美天山》正以艺术之名,书写着文化润疆与两地交融的动人篇章。

更多阅读:

收官解读,粤疆艺术家共绘《大美天山》背后的交融密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周佩文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吴佳琳 

编辑:董淑云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