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台风“桦加沙”席卷广东沿海,全城进入“五停”状态。然而,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病房,一位35岁、依靠深静脉导管输营养液维持生命的患者陈志强(化名),却如期等来了为他守护八年的“生命线”守护者——医院静脉导管护理门诊伍瑛护士长。
风雨无阻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八年的医患信任与专业坚守。直到导管功能评估完合影留念时,患者和家属第一次看清了口罩下那张守护他多年的面容,不禁惊叹:“原来守护我八年的伍老师这么秀丽!”
八年维生:从国外手术到完全依赖“生命通路”
陈志强的生存,完全依赖一条深静脉导管。
早在10年前,他在南美洲工作期间因肠梗阻在当地接受手术,但术后效果不佳。回国后,虽经多次修补手术,肠道功能始终未能恢复。2017年8月,他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多次“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十二指肠造瘘术”,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逐渐失去了正常的消化道功能,连水都无法通过,全靠肠外营养液维持生命。
由于肠外营养液具有较强刺激性,必须通过深静脉导管输注,普通外周静脉无法承受,很快就会出现静脉炎和肿胀。八年来,他先后在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左右上肢静脉反复置入CVC、PICC、输液港等导管。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血管条件越来越差,“营养液输着输着,慢慢血管就越来越小,然后就狭窄了”,上肢失去了输液条件。
为维持陈志强的这条“生命线”,伍瑛护士长曾在DSA透视下为他进行高风险置管,“扩张了血管才插进去”,治疗风险和患者本身需承担的风险也不小。
“患者母亲不愿放弃,因为儿子一旦输上营养液就能‘活蹦乱跳’,没有营养药‘立马就蔫了’。他的肠道功能已完全丧失,营养液从造瘘口打进去肠道就堆积堵塞,增加痛苦。”
下肢输液港:血管枯竭困境下的生命通道新突破
面对患者血管资源濒临枯竭的困境,伍瑛没有放弃。她查阅国内外文献、反复模拟评估,在护理部和急诊科刘晖主任的支持下,决定尝试下肢输液港置入术。考虑到患者腹壁已有两处造瘘口,她巧妙地将港座安置在大腿内侧部位,成功避开敏感区域和会阴部。
2025年9月16日,伍瑛护士长为陈志强主导的“3CG定位下左下肢股浅静脉输液港置入术”顺利完成,导管回血正常、输液畅通。这枚可使用十年以上的输液港,成功解决了他多年的输液难题。而且这一方式,比之DSA下穿刺置管要便宜得多了,对于长期卧病在床的陈先生而言,无疑也减轻了他和家庭的医疗负担。
台风中的约定:八年守护终见真容
9月24日,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广州全市进入“五停”状态。陈志强担心门诊停诊,无人为他换药。伍瑛在电话中承诺:“你放心,我一定会来。”她顶风冒雨赶到医院,正在评估导管时,患者双手递上一面锦旗。
合影时,伍瑛摘下口罩,患者和家属惊讶地说:“伍老师,认识你八年,第一次知道你长这个模样。”伍瑛也才意识到,八年来因始终佩戴口罩进行护理操作,患者从未见过她的真实面容。这场“迟来的初见”,成为八年医患情深最温暖的注脚。
八年间,陈志强只信任伍瑛为他置管和维护,“只要伍老师跟他置管”。即便中途因压床周转至外院,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甚至败血症,他仍坚持返回暨大附一院。这种信任,源于伍瑛每一次细致的评估、每一次成功的置管、每一次风雨无阻的守候。
如今,陈志强虽仍需长期肠外营养,但有了下肢输液港的保障,他的生命将延续,质量无疑将会提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