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粤声烽火情:一组关于粤籍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史的跨国寻访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9-30 11:57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

广大华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为了更好地挖掘、记录广东籍华人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的牺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都N视频记者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广泛寻访华人华侨后代、查阅相关文献,持续推出大型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

报道采访组走进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会等地,寻访“鬻子救国”当事人、广东籍南洋小贩郑潮炯的儿子郑社心,广东籍飞虎队老兵何永道之子何建宇,新加坡二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叶明等人士,挖掘了抗战时期广东籍华侨报国救亡的感人细节。

本策划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获人民日报客户端、北欧时报、印尼国际日报、欧洲侨报、葡新报、委国侨报、非洲时报、希中网、英国富中传媒、加拿大商报、中山大学校友会、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超50家媒体、机构转载。

筹赈救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又称星华筹赈会)成立。1938年10月,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即南侨总会)成立。

在星华筹赈会和南侨总会组织动员之下,一批“无名”之人通过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等多种方式,将一腔爱国情寄托在募捐钱款中。

“我一直强调,当时的筹赈活动是一场‘全民运动’。”新加坡二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叶明告诉南都记者。

图片

史料记载,在星华筹赈会建立后短短四个月内,新加坡华侨便捐出国币三百万元,其中六成是“中产阶级以下的华侨”所赠。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范若兰在研究著作中提到,南洋当地“理发女、舞女、女佣”等多广府人,她们在筹赈活动中“非常活跃”。

“除舞女外,还有大量学生、小贩等都参与到卖花之中,钱收上来后就交与南侨总会。大家不分籍贯、不分立场、不分彼此。”李叶明还向南都记者介绍道。

郑潮炯是广东江门新会大泽镇许坑村人,出身贫苦,很早“下南洋”,在北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旧称)山打根以贩卖小食艰难谋生。当时,他也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义卖瓜子来为抗战筹款。

今年8月下旬,南都记者在新加坡专访了郑潮炯的次子郑社心。郑社心介绍称,父亲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但他很早就在山打根加入了四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公会,关心故土,也颇知“家国一体”的道理。

“我爸爸常常讲,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郑社心向南都记者谈及时代背景和家国关联。

图片

1940年,郑潮炯将出生不久的小儿子郑社义送人,并将80元乳金捐给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这是个残忍的决定。“卖子”契约凭据上并未写明真实理由,只是提到儿女多、无法兼养。但其背面有“血书”“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字样,昭示了此举的非比寻常。

“鬻子救国”的牺牲精神震撼人心,立时轰动南洋侨界。古晋的华侨称他“夫以一小贩竟抱如此之伟大牺牲精神,鬻子救国、千里义卖。卜式毁家不能专美于前,洵为我抗战史上,侨胞救国之一段佳话也”。

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除普通人外,还有不少广东籍侨领也投入到日常筹赈工作之中。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红遍新马粤曲歌坛的新卿卿,正是在粤帮领袖曾纪宸助手梅启康的劝说下,领导舞女“菊芳姐妹”队伍参与卖花捐赠。而出生于广东台山的梅启康本人,也曾参加过粤剧《吕布与貂蝉》义演活动,饰演董卓一角。

战场抗敌

除了筹赈报国,也有很多广东籍华侨回到祖国加入抗战一线。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95%是美籍华裔,其中大多是祖籍广东的年轻人。

今年8月下旬,在新加坡的公寓式组屋里,南都记者与何永道长子何建宇对谈,回顾一位飞虎队老兵的人生传奇。

图片

祖籍广东顺德、出生于马来亚怡保小镇的华侨青年何永道,1939年乘船经由新加坡前往中国香港,到港大求学。目睹入侵日军轰炸后,他与朋友乘坐卡车、游船等逃往中国内地,于1942年到达广东,在韶关乐昌坪石镇入读中山大学。

“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我一直觉得,父亲对中国抱有很深的感情,他称之为祖国、故土,我想这也是他决定在恰当的时机响应号召入伍的原因之一。”何建宇向南都记者表示。

投考空军成功并完成飞行训练后,1944年10月16日,何永道被委任为空军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悟空中队飞行员,隶属于中美混合联队。在日军投降前,他一共记录自己执行完成了八次战斗任务,负责侦察敌军、低空轰炸等。

“每一次开启机枪向敌方开火,我都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报应。日本人对全中国人民所做的种种可怕邪恶的暴行——强奸、酷刑、谋杀——等等,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何永道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岭南大地上,也流转着一个个鲜活的华侨抗战事迹。

“广东是著名侨乡,华侨众多。爱国侨胞曾发起募捐活动,在1940年之前为部队提供了大量被服、军鞋和药品等重要物资。”今年8月,年近百岁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道。

1938年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旅港海陆丰同乡会、余闲乐社等爱国团体,纷纷派代表出席在香港举行的会议,积极商讨抗战对策。会议决定积极动员华侨青年参与保家卫国行动,并将回乡工作的服务团统一改编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

图片

“东团”成立后迅速扩展,先后建立起七个分团和五个专业队,并组建了一支东江流动歌剧团。不到一年时间,成员发展已超过五百人,活跃区域覆盖东江流域十三个县市,成为当时华南地区一支规模可观的民间抗日力量。

此外,从越南回来的惠阳籍华侨吴氏兄弟,加入东江纵队。

惠州市东江文化两纵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罗东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博罗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哥哥吴仕珍所在的一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吴仕珍牺牲时年仅二十,由于他投身革命,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个人婚姻,所以没有留下后人。弟弟吴松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后来到广东徐闻工作定居。

精神传承

回忆起父亲吴松,吴恳强告诉南都记者,“我小时候,父亲就会在饭桌上讲,有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活了下来,能够组建家庭有儿有女,他是幸福的,希望能多为国家做些事情。”

时隔多年,杨善中也能回忆起母亲的形象。“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唱爱国歌曲、抗日歌曲,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她还跟我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的母亲李月美,是南侨机工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年8月下旬,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广东义山,和往日一样肃穆幽静。矗立于此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建于1947年,碑面朝北,意向中国。今年,广东义山在纪念碑的基础上,打造了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

纪念馆内展陈有关南侨技工的各类历史资料,一排排旧照片上是他们年轻的面庞。展陈中介绍了李月美这位“当代花木兰”的故事,尤为夺目。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祖籍广东台山,1918年出生于槟城普通华侨家庭。1939年,陈嘉庚带领南侨总会向南洋华侨发起倡议,号召有驾驶和机修技能的华侨回国服务,共拯危亡。

图片

李月美前往当地筹赈会报名,却因不招收女机工而被拒绝。但李月美并未放弃,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启发,她瞒着父母,剪去长发,穿上弟弟的衣服,用煤灰涂抹喉结,女扮男装到另一个报名点再次应征。最终,李月美成功入选“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被分配到滇缅公路机工队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负责抢运伤员、药品和军用物资。

当时,李月美不仅以男子身份完成汽车构造、战地急救等课程,更独创“单手换胎术”——用左膝顶住轮毂,右手持撬棍5分钟更换轮胎,这项技艺后来在滇缅公路救过12辆军车。

今年8月,南都记者与陈嘉庚孙媳、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会董事王理在新加坡武吉巴梳的怡和轩相见。她告诉南都记者,当年,3200余位南侨机工正是在怡和轩的门口集合出发,踏上归国抗战的征程。

“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这是当时在滇缅公路上常出现的一句标语。这些南侨机工原籍广东、福建等,多数出生在海外,他们甚至还未见过具象化的祖国,却保有珍贵的家国情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了宝贵生命。

“广东义山安葬了数十万粤籍华人同胞,也许还有其他南侨机工安葬在这里,我们会一直搜寻下去。”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说。

他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开馆这段时间,主要还是把南侨机工的精神先说出来,当年为何会协助祖国去抗战。我们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传播出去”。

他们未来计划前往东马,并考虑延伸至东南亚其他国家展开考察,同时将发动征集南侨机工相关文物的活动,力争把南侨机工的故事更完整地梳理呈现。

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肖玥 张倩寒 周敏萱

视频制作/传播:梁子珊 杜银龙 原毅

海报设计:林泳希 尹洁琳 陈婷 

编辑: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四海粤声烽火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