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
据介绍,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是基于2023年的统计数据。《报告》指出,广东在各方面的表现均较为突出,其中,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均排全国第1位,与上年持平;知识创造排全国第2位,与上年持平;创新绩效排全国第2位,较上年下降1位;知识获取排第4位,与上年持平。
“企业+环境”创新双引擎,驱动广东全面领跑
五大评价维度中,广东在企业创新上表现最好,已连续九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均排第1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企业创新动能持续领跑。
具体指标方面,广东在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中,排名均为全国首位,显示出广东企业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优势。
在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企业已成为广东创新生态中的“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广东的创新环境同样位居全国首位。《报告》显示,广东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分项指标中均处于全国前列,形成支撑企业创新的“沃土”与“倍增器”。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优质企业培育方面,广东成效显著。根据今年初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小身板却有大能量,这些短小精悍的科创中小企业,更容易诞生0至1源头创新的“硅谷车库”。
在这一良性创新生态的支撑下,广东的发明创造能力持续领先。《报告》显示,广东发明专利授权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均居全国第1。
面向未来,广东创新如何再闯关?
当全国各地都在倾力培育创新“土壤”时,已率先成林的广东,如何再造一片更具活力的“创新雨林”?
《报告》指出,广东立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持续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系统优化全过程创新链的科研体系布局,不断夯实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
然而,《报告》也提醒,广东仍需在基础研究上持续蓄力,进一步挖掘科学产出潜力,加强与科教资源丰富区域的协同合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在人才与金融支撑方面,需探索更灵活、更优质的服务体系,吸引更多战略科技人才来粤发展,为区域创新注入持久动力,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面对这些挑战,近年来,广东已推出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在基础研究方面,2024年10月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明确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同时,《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提出,力争五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10%。
一批大科学装置与国家级科研平台也正在南粤大地加速落地: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设施陆续启动,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运行取数……这些“科研重器”正构筑起广东基础研究的“超级底座”,推动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图源:新华社
在金融支持方面,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从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保险保障等多维度提出15条具体举措,建立“政银”联动和“政银担”联动两类补偿模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关键领域,符合条件项目最高补偿比例可达90%,有力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广东全辖科技企业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85%;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6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3%,高出各项贷款接近7个百分点。今年1-6月,科技保险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同比增长76%。
在人才引育方面,广东通过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持续夯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根基。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广东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为创新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医学类急需紧缺人才综合专场”,在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举行。南都记者马强 摄
从强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到打通科技金融的“输血管道”,再到广聚天下英才的“智慧森林”,广东正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采写:南都记者卢婉珊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