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随着“获奖支票”被交到获胜团队手中,一项旨在打通“实验室-产业”的创新竞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交出首份成绩单。日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仿生机器人创新大赛总决赛举行。这场以“智创未来·人机共生”为主题的赛事,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首个“仿生机器人全栈技术竞技平台”,其突破传统竞赛模式,推动创新成果直面产业需求,一批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学生创新项目在比赛中崭露头角。
本次大赛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与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5月2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港科大体系近百名本硕博学生及毕业生的积极参与。
“我们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机器人赛事以高观赏性为主的框架,将重点放在解决仿生机器人工程化落地的核心难题上。”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讲座教授温维佳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赛事定位。
大赛联合主办方、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张兴华说道:“我们尤为看重项目是否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潜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技,更是一座连接学子的创新构想和真实的产业环境的桥梁。”
大赛聚焦新材料、智能传感与场景应用三大前沿技术方向,搭建了一个贴近真实“产品化”过程的平台,要求参赛团队展示从概念设计、硬件开发、算法优化到场景落地与营销策略的全链条能力。
参赛项目涵盖机器人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除了赋予机器人以类人“触觉”的柔性电子皮肤,还有响应迅捷的智能关节、空水两栖的跨介质驱动、仿生扑翼飞行器以及可以在人体表面爬行的软体机器人等。经过激烈角逐,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跨校园、跨学科团队“模感智联MoSense”凭借“基于大面积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应用”项目荣获大赛一等奖。该项目在实现全身机器人触觉感知能力上的突破创新,赢得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成功摘得5万元冠军奖金。
“本次大赛不要求参赛者必须完成整机设计或制造,创新可以源于一种新材料让关节更灵活,也可以来自一段算法让感知更智能。”温维佳指出。
这一理念与港科大(广州)的融合学科架构一脉相承。在这里,学生被鼓励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界探索。参赛团队来自机器人、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等多个专业背景,在项目中需分别承担前端概念设计、硬件开发、算法优化、场景落地等不同环节的研发任务,共同构建“从想法到实现”的完整能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