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内鬼”之后,大学校门如何向公众敞开?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9-30 00:41

9月29日,清华大学发布的一则警示通报引发关注。通报显示,该校近期查处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案例,其中两名教职工因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多名学生也因为校外人员违规报备入校并收取费用受到纪律处分。

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顶级的公共教育资源,其承载的文化与学术价值本应由全社会共享。然而,当入校参观资格因其稀缺性而被异化为一种可待价而沽的“商品”时,拥有报备权限、校园车证等“特权”的内部人员,便获得了将公共资源变现寻租的可能。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普通公众的正当参观权益,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尤其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下,“名校游”被许多家长和机构赋予了“激发考生斗志”的功利色彩。正是这种巨大的、被焦虑所驱动的需求,为“黄牛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涉事者身为大学教职工和学生,本应是校规校纪的模范遵守者,却在利益面前选择突破底线。事实上,清华校园所面临的管理挑战并非个案,而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围城之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高等学府的参观热情持续高涨,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着开放与管理的巨大压力。如在武汉大学,每年3月,百万游客为了一睹樱花盛开的美景蜂拥而至,由此催生了猖獗的黄牛产业。尽管校方不断升级管理措施,从最初的凭证入内,到后来的网上实名预约和人脸识别,但“黄牛”总能找到可乘之机,高价倒卖名额、伪造证件等乱象屡禁不止,给学校的安保、教学和学生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同样,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热门高校,也都长期受到“黑导”和“黄牛”问题的困扰。尤其疫情之后,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收紧了校园管理政策,普遍采取线上预约制,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名额的稀缺性,使得原本半开放的校园变成了需要“抢票”的稀缺资源,无形中为灰色产业的滋生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师生安全和教学科研秩序的核心前提下,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实现有序开放,成为摆在所有大学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挑战,许多国内外知名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采用“分区分类”的管理模式。其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公共道路和大部分学院的庭院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核心教学和生活区域则严格限制访客进入。部分热门学院或特定场馆(如国王学院礼拜堂)则实行售票参观,用市场化手段调节客流,并将收入用于文物保护和学校运营,实现了开放性与秩序性的统一。国内如浙江大学曾尝试通过刷身份证入校的方式,简化访客流程,提升体验。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的“堵”或“放”,而在于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机制。高校应该在技术升级、制度完善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开放名额,提升参观体验质量,开发线上资源分流需求。而社会公众尤其是考生家长应认识到大学参观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熏陶而非功利打卡。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全社会共享的精神家园,而不至于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文|吕德为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