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心脏日到来,心血管健康话题再次升温。9月28日,一场名为“带疱伤心,主动联防”的主题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将公众视野引向了一个隐藏的健康威胁:带状疱疹对心血管患者的双重打击。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管理部部长刘伟佳在活动中强调,心脏健康需要从更广的维度去守护:“过去我们关注血压、血脂这些指标,但今天更要认识到,像带状疱疹这样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健康的隐藏杀手。”它绝非普通皮肤病,一旦发生,不仅带来剧烈神经痛,更会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叠加,显著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研究显示,心血管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9%,“心疱共病”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筑牢“双防线”刻不容缓。
免疫力“松动”,带状疱疹更易“上门”
秋冬时节,昼夜温差拉大,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来说,这不仅是体感上的凉意,更是健康风险的“信号弹”。气温骤变会让血管频繁收缩扩张,直接加重心脏负荷;加上流感高发,中老年人免疫系统承压,每一次感染都可能让心血管负担“雪上加霜”。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平补充道,睡眠不足、情绪激动,以及老年人群的焦虑心理都可引发血压波动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与此同时,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会借着免疫力“打折”的机会“苏醒”。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这类人群正是带状疱疹的“高危目标”。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邓伟平解释:“50岁后,人体免疫力会明显下降,就像拆除了抵御病毒的'防火墙’。”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9%,若同时合并高血压,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面对这一威胁,广州市正在积极升级防控策略。刘伟佳表示:“我们的防控策略必须从被动预防转向主动预防,从单病管理转向多病共管。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将带状疱疹、流感等疾病的预防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推动‘三高共管’再升级,并创新疫苗处方等便民服务,织密健康防护网。”
疼痛“引爆”心血管事件,恶性循环需警惕
带状疱疹可不是普通皮疹,它带来的疼痛常被患者形容为“灼烧、电击、刀割”。邓伟平分享道:“在临床上,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部分患者中,疼痛可能迁延十年甚至数十年。”
对心血管患者而言,这种剧痛更是“致命威胁”。急性期疼痛会让心率加快、血压飙升,直接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失眠和应激状态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曾平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罹患带状疱疹,短期内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更是增加高达78%。”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也会拖慢带状疱疹的康复,形成“感染-疼痛-心血管事件”的恶性循环。
主动联防,筑牢“双防线”
面对“双重威胁”,“主动预防、联防共管”已成为健康共识。曾平提出“主动联防”三步法:首先要“强防护”,50岁以上心血管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其次要“稳基础”,坚持控血压、调血脂;最后要“早识别”,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皮疹,要及时就医。
在社区层面,这一理念正逐步落地。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琪桢介绍,该中心已试点打造“感染性疾病与慢病一体化管理中心”。刘琪桢表示,很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社区居民总担心不能打疫苗,其实只要病情稳定就可以接种,建议“接种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刘刚强调,深圳正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径,“只有让预防接种走进社区、贴近群众,才能使其从‘可选项’真正变成‘必选项’”。目前,深圳正构建“15分钟疫苗接种服务圈”,还将带状疱疹疫苗费用纳入医保。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朱志伟表示,当地正以“三位一体”策略推进健康服务,包括推行疫苗处方、探索一体化门诊、构建健康科普矩阵,着力破解中老年群体在预防接种方面的难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