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艺术抗战 丰碑永存——廖冰兄诞辰110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展。展览以抗战历史为脉络,精选廖冰兄抗战时间及抗战胜利后相关题材漫画原作及《廖冰兄全集》等文献作品百余件,生动再现这位“广州本土抗战主题漫画代表人物”以笔为刃、投身“文艺抗战”的热血历程。
点开链接观看展览现场↓↓↓
三段式脉络,勾勒文艺战士的精神轨迹
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漫画大家,廖冰兄的艺术生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局部抗战序幕拉开,年仅16岁的他便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漫画作品,以画笔记录社会苦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他毅然加入武汉漫画宣传队奔赴皖南前线,成为文艺抗战的先锋战士。1939年,他在广西主编《漫画与木刻》月刊并创作《抗战必胜连环画》,以直白泼辣的艺术风格,将抗战信念传递给西南民众;新中国成立后,他深耕广州文艺事业,任广州市文联编辑出版部部长,成为本土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传承者。
廖冰兄《抗战必胜连环画》,1938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展览以时间为轴构建三大单元,完整还原廖冰兄从‘觉醒者’到‘批判者’的蜕变。”策展人、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陈嘉顺向南都记者透露,展览第一部分聚焦廖冰兄在东北沦陷、华北危机背景下的早期创作,以“揭露侵略本质,唤醒民族觉醒”为核心。《酬赠图》等作品虽笔触稚嫩,却已显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成为其艺术风格的起点。第二部分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廖冰兄的创作转向“讽刺汉奸傀儡,鼓舞军民斗志”。核心展区集中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力作——《抗战必胜连环图》以通俗直白的画面传递必胜信念,《失败的堆积》则用强烈视觉冲击揭露侵略本质,这些作品曾随廖冰兄加入武汉漫画宣传队时奔赴皖南前线,成为鼓舞军民的“视觉武器”。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廖冰兄的创作从“战时批判”转向“战后反思”,常以动物寓言揭露战争遗毒与社会弊病——例如《虎王惩贪记》与《猫国春秋》的批判风格一脉相承,通过荒诞剧情,反思“战争不仅摧毁家园,更可能滋生新的不公”,成为中国漫画史上最早关注“战后社会重建”的艺术实践之一。《在惨死者与受难者之间,他们握手言欢了》等作品跳出单纯抗战叙事,则开始剖析社会积弊,展现出艺术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廖冰兄《酬赠图》,1935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廖冰兄《失败的堆积》,1939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廖冰兄《虎王惩贪记》组画之十二,1945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廖冰兄《在惨死者与受难者之间,他们握手言欢了》,1945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同期名家作品助阵:再现抗战美术界的集体力量
“廖冰兄的创作从不是孤军奋战。”陈嘉顺指着展柜介绍,除廖冰兄先生的作品外,展览还特别遴选了与他同期活跃的多位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以“群像”形式展现抗战时期美术界的集体担当。譬如赖少其先生的成名作《抗战门神》——这幅作品以传统“门神”形象为载体,融入抗战元素,既保留民俗韵味,又传递出“抵御外敌”的象征意义,成为当时极具传播力的抗战视觉符号;又如符罗飞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鸡鸣系列”作品——“鸡鸣”常象征“破晓”与“希望”,系列作品以含蓄的意象,暗喻民众对胜利的期盼,风格独特且富有深意。这些同期名家的作品与廖冰兄的创作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抗战时期美术界“以笔为刀、以画明志”的壮阔图景。
《廖冰兄全集》亮相:全景呈现其艺术生涯
今年刚由廖冰兄家属编撰出版的《廖冰兄全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该全集共20卷,系统收录了廖冰兄创作的以漫画为主体的美术作品11000多幅,其中80%以上为首次公开结集出版;文献部分囊括文章、书信及研究文献1000余篇,约260万字。《全集》不仅涵盖抗战时期的《抗战必胜连环图》、改革开放初期的《自嘲》等经典之作,更通过大量未公开手稿,展现了艺术家“宁折勿弯”的精神品格与时代担当。“我们特意将《廖冰兄全集》放置在展厅,供观众翻阅。尽管本次展览仅截取了廖冰兄先生早年抗战相关作品这一片段,但从这些早期创作中,已能清晰看到他贯穿一生的艺术底色:关注民生、目光向下的情怀。策展人陈嘉顺表示,“在抗战那段悲痛的岁月里,廖冰兄与许多经历过烽火的艺术家一样,主动将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普罗百姓’——他的画笔不再局限于战场硝烟,而是聚焦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他们在战乱中的苦难与坚守,描绘他们的挣扎与希望。这种“盯住普通中国人、为底层发声”的创作态度,既是他早年作品的鲜明特质,也成为他此后艺术生涯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廖冰兄《他又占领一个地方了》,1983年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廖冰兄《鼠贿》,1945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跨越时空的回响:廖冰兄笔墨里的精神永存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一生,虽然当中有长达20年因特殊时期无法创作,却始终没放下对民生的关注、对底层的关怀。他的画笔永远对着普通百姓,哪怕经历再多苦难,这份‘目光向下’的艺术情怀,从来没变过。”在展览现场,廖冰兄之女、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廖陵儿亲自为观众导览,当指尖拂过父亲抗战时期的画作,她的讲述里满是对往事的深切追忆——“父亲原名廖东生,‘冰兄’这个笔名是他中学投稿时取的,就因灵机一动在妹妹的名字后加了个‘兄’字。这两个字里,藏着他当兄长的担当,后来这份担当从家庭延伸开,成了他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这个笔名也伴随了他一生。”
“父亲常讲‘漫画是一种责任’。当年那些画,都是他在油灯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贴满了街头巷尾。那些黑白线条,比枪炮更能唤醒民心。”她回忆道,“父亲是师范出身,深谙通俗教学的门道,便以类似教科书的形式,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画成一帧帧连环画,把深刻的道理拆解得浅显易懂,让大家看得明白、记得牢固,这就是其名作《抗战必胜连环画》。这套作品还有三个刻本,分别出自三位版画家之手:陈仲纲、黄新波和赖少其。”
展览中,廖冰兄的《禁鸣》《猫国春秋》系列、《教授之餐》等经典作品一一亮相,这些画作始终聚焦社会现实。对此,廖陵儿动情地说:“父亲总说,他画的不是‘时事漫画’,而是‘时代漫画’。他这一生,都是个地道的人道主义者——始终把事业看得重如泰山,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却把自己看得轻如尘埃。而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冰兄精神’好好传下去,让它永远不缺席。”
廖冰兄《禁鸣》,1945年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廖冰兄《教授之餐》,1945年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艺术装置赋能沉浸式观展:让抗战漫画“活”起来
为打破传统静态展览的边界,让观众更深度地走进廖冰兄的艺术世界与抗战精神,本次展览除了近200幅漫画之外,还设计了三大主题艺术装置,通过光影与科技的融合,将黑白漫画转化为可感、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让历史的温度与艺术的力量触手可及。三大装置分别为“光影绘烽烟——《东战场的烈焰》与《抗战必胜》沉浸式空间”“战影对照——《越打越弱》与《越打越强》光影装置”,以及核心亮点“笔映初心——‘我有一枝笔’全息动态装置”。
其中,“笔映初心”装置尤为引人关注:它借助三台全息风扇的光影成像技术,将廖冰兄的代表作《我有一枝笔》从平面漫画“唤醒”,转化为动态流转的全息映像,“扫瘟神”“打更槌”“大竹升”等核心意象逐一“动”了起来。“这些意象不只是画面元素,更是廖冰兄先生的精神自画像,藏着他对‘艺术社会责任’的毕生思考。”策展人陈嘉顺解释道,“流动的动态画面让这些意象挣脱平面束缚,变得鲜活立体——观众不再是‘隔着玻璃看画’,而是能在光影变化中,直观感受画作里‘以笔为枪’的锋芒。这不仅能还原作品的精神精髓,更能帮大家触摸到廖冰兄艺术思想的厚度,与‘艺术抗战 丰碑永存’的展览核心深度呼应。”
笔映初心——“我有一枝笔”全息动态装置。
展讯——
艺术抗战 丰碑永存——廖冰兄诞辰110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展
时间:9月30日—11月18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三楼8、9号展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豪 实习生 陶广瑶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