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山可仰,人文之山可铸!许江“仰山”展登陆宁波美术馆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30 22:38

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油画学会、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仰山——许江艺术展”于9月29日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展览艺术家许江致答谢辞;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宣布展览开幕。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的200余位嘉宾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

余旭红指出,在许江老师身上,劳作者、吟诗者、教育者三重向度一体,共同构成其深邃的艺术生命实践。许江是一位劳作者:20多年来,许老师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现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许江是一位吟诗者:他带领年青艺术家赴名山大川采风写生,写生机、写生意、写生气。每到一处,在游山览水中咏诗,与古共对话、与今开生面。许江是一位教育者: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20年院长期间,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精神,打造了 “国美”模式;在山水化的校园中,许江院长与师生“同游”,凝聚成“大学望境”,与学生的艺术之路同行、共绵延。

图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锋辉。

马锋辉表示,许江先生是中国油画领域和中国当代具有深远影响和卓越成就的教育家与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致力于东方精神现代重塑的探索之路。多年来,他以非凡的哲思与激情,将个人的艺术生命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将深沉的乡土情怀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相连,构筑了一个深邃而壮阔的艺术世界。他以葵为心,仰山为志,用画笔和雕塑铸炼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他的艺术,是向阳而问的深切关怀,更是仰山以答的巍然回响。

图片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

杨劲回顾宁波美术馆建馆的二十年:从美术馆立项开始,许江主席就参与和推动了建筑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完善等诸多关键环节,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持续为其发展注入思想与方向性的力量。许江主席不仅仅是院长、画家,更是一位艺术的布道者、一位慷慨的诗人。展览所呈现的“山”和“葵”已不是具象的存在,而是思想的激越、精神的突围;所谓“仰”,是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超越个体局限、投奔高远理想的文人态度,这种“仰山”精神,深深感染、打动并启迪着每一位观者。

图片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展览艺术家许江。

图片

捐赠仪式。

图片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宣布展览开幕。

以葵为心,仰山为志,以葵原与山水的对话,流溢着对峥嵘岁月的烽火礼赞。向阳而问,仰山以答,以自然经验与草木人心致敬东南形胜,铸炼时代风华。展览在宁波老码头悠长汽笛声中启幕,长鸣为号,宣告艺术之轮的起航,以此致敬城市、祖国与奔涌的时代。

图片

展览现场。

二十多年来,许江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现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展览以“仰山”为题,分为“所念皆山”“燎原的现场与吟啸”“火的荒原在生长”三个篇章,从浙之山水、葵之剧场、葵莲共生三个场景展开许江的山水世界,构建一场贯通传统与当代、视觉与哲思的山水精神对话。

近年来,许江集中着眼于油画的山水创作。他笔下的山,并非飘渺之“彼山”,而是扎根于江南土壤、呼吸于时代风雨的“此山”。在江南群山的语言中,捕捉天地应和、追怀逝水流风、兴发时代激情,最终铸炼成一种充满东方情怀的山水之诗。

“念山”板块,展出系列油画作品近180幅:《江水泱泱》将逝者如斯的咏叹转化为生命汹涌的宣言;在《云山苍苍》中,可见凝固的雷声、大地凸起的筋骨;《龙泉苍松》尽显坚劲,《大树参天》吐纳雄浑;《十里银杏》璀璨如金,《神仙山居图》超然物外;最终,《谿山新旅图》带领观者完成一场贯穿古今的精神行旅。

仰俯之间,即是自然之山,又是中国山水经验与精神的延续。而“念山”,正是这一切的当代回响。

图片

龙泉苍松之一  纸本油画 73cm×50cm 2021

图片

神仙山居图 翠高峰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万千葵株,俯仰天地,倔强生长,又终归寂然。葵就是太阳辉映下的众生。仰日即是仰心,画葵即是画人。画向阳花开的一代人。这代人经历了荒芜的少年,经历了骤然变化又不断被开放和点亮的新时期,人生也随之被开放和点亮。今天,那生命的葵盘,既饱含沧桑,又怀抱理想;既充满记忆,又充满坚守与追求。

《葵原长卷》以浓重油彩堆叠出葵原的苍茫,葵杆如林、葵盘如炬,犹如一代人默然伫立于历史荒原。许江以画笔放牧葵园四季:春葵破土,颤栗生长;盛夏葵盘在浮雕般的色层中迎风舞动;秋暮垂首,籽实累累如岁月铭文;雪原枯葵则以破碎肌理隐喻涅槃后的守望,将个体岁月与集体理想镌刻为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许江的葵在俯仰之间,既仰望心灵之山的高邈,又俯见葵之荒原的苍茫,以葵之四季、燃烧轮回铸炼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图片

东方葵·悬葵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16

图片

红烛  布面油画 60cm×300cm 2019

莲生水泽,葵立旱地,共生会否可能?许江与团队制作了上千个葵头与莲蓬头,以铜、铝为质,打磨如烛,熠熠生辉。这一枝枝葵头是烛火,是在荒原里读过的书。这葵又与莲比肩并立,生长在沙土与水泽中的垂直的生物能否共生?火与书会否因燃烧而共生?这片火的荒原,曾生长于天安门国博的序厅、德累斯顿重建的博物馆、莱茵与莫梭尔交会的德意志角、黄浦江畔艺术宫的穹顶。而今,它抵达三江汇流的甬城——火焰不息,缓缓升腾,以炽红点亮山河故土。

“共生”展厅内,三屏影像并置,交织成一道视觉史诗——铜锤击打葵盘,星火飞溅如雨;万葵逐日,又在秋风中垂首如鎏金。许江立于葵原,画笔与葵叶同颤,在巨幅画布上挥写万千葵姿。影像与雕塑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多重感知的现场:葵原的枯荣轮回、金属的千锤百炼、艺术家的孤身行野,共生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并存,而是升华为一种跨越物种、时空与媒介的生命哲学,共同诠释着“共生”的深层内核:那是毁灭与新生的对话,是个体与时代的共鸣,亦是人文之山巍然矗立的精神见证,更是大地与命运间永恒的相互滋养。

图片

无别离 铜 雕塑 320cm×92cm×13 2025

图片

共生会否可能 铝 雕塑

宁波地处海滨,岁月悠悠,从河姆渡到北仑港,甬江流过了七千年的沧桑更替、兴衰荣辱,宁波美术馆原址正是港城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位于由甬江、姚江、奉化江汇聚而成的“三江口”北侧,居宁波老外滩国家级特色步行街文化之窗区块核心,由轮船码头改建而来,恰似宁波千年文脉与当代文明碰撞的精神漩涡。

二十年前初建的此馆是我国城市美术馆的早例。宁波美术馆自三江口码头工业遗存中涅槃,使之成为锚定于历史潮头的艺术巨轮。多年来,馆中所展,俱有怀远之意。那江岸起伏的栈道,那隐约远播的气笛声响,皆成城市文化的佳息。二十年过去,馆虽旧址,其命维新。图将好景,人文惠民。

图片

许江现场导览。

仰山,亦是一份对甬城家山的致敬,对文化百姓的情赠,对美术馆如山事业的倾心献礼。

以山为魄,以葵为歌,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在这场名为“仰山”的展览叙事中,绘画、雕塑与影像多重交织,个体记忆与集体历程共鸣回响。自然之山可望,心灵之山可仰,人文之山可铸——三者合一,共同汇聚为一部镌刻时代救赎理想、礼赞共和国峥嵘岁月的壮阔史诗。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