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两件”的烟火气,值得用法律来守护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01 00:03

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草案明确规定,早茶经营者应当在菜单或其他显著位置,向消费者明示传统方式制作早茶和非传统方式制作早茶,两者可实行不同价格。对于传统早茶的界定,草案采用了较为精准的技术标准:从制成到食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关于传统与非传统制作方式的强制标注要求,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必要之举,还是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茶位费的规范,能否真正回应外地游客的质疑?这些问题背后,需要立法者在文化传承、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发展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西贝预制菜争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引爆了公众对于“餐厅后厨秘密”的普遍焦虑。消费者支付着不菲的价格,期待的是厨师的匠心手艺与新鲜食材带来的“锅气”,最终却可能发现自己吃到的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料理包。这种感受与其说是对预制菜技术本身的不信任,不如说是一种源于知情权被漠视的“价值背叛”。

广州在此背景下推出早茶保护规定,客观上是对这一社会情绪做出了积极回应。规定试图将“一盅两件”这一极具文化符号意义的消费场景作为突破口,探索如何在一个日益标准化的世界里,为消费者保留选择“烟火气”的权利。

然而,立法机构为一道菜、一种饮食习惯立法,其合理性的边界在哪里?这究竟是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还是填补市场失灵的必要“补位”?反对者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自然演进,而市场的活力在于优胜劣汰。用法规去定义“传统”,不仅可能扼杀烹饪技艺的创新,还会增加商家的经营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关键前提:一个有效的市场需要信息对称。当消费者无法分辨面前的虾饺是半小时前手包的,还是半个月前工厂生产的,所谓的“用脚投票”便无从谈起。此时,立法并非要用权力的审美取代市场的选择,而是旨在修复信息鸿沟,将判断权真正交还给消费者。

当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鼓励产业的技术发展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强制标注“传统”与“非传统”,是否会无形中污名化后者,制造二元对立,从而阻碍粤式早茶的技术进步?这是该草案必须审慎处理的深层矛盾。有商家担忧“合规成本”,但相较于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信任崩塌,这种成本或许是值得的。事实上,强制标注也为采用现代技术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为自己正名的契机,借此能向公众宣传食品安全、品质稳定、营养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广州此次立法草案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一项具体的立法技术——允许“实行不同价格”,巧妙地化解了矛盾。这并非在“传统/非传统”之间画下非黑即白的界线,而是引导市场进行良性的分层——坚守传统手作的酒楼可以凭借其文化价值与稀缺性获得品牌溢价。而采用工业化生产的连锁品牌,则能以高性价比和出品稳定性吸引目标客群。不同技术路线都能找到清晰的价值定位和发展空间,最终受益的是拥有了更多元、更透明选择的广大茶客。

此次广州早茶立法草案颇具“技术含量”,它跳出了“何为正宗”的文化辩论,精准聚焦于修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性问题,将消费者权益置于核心,为如何在现代商业文明的高效率与我们珍视的传统“烟火气”之间取得平衡,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广州方案”。技术进步永远值得鼓励,但技术进步必须对它的服务对象——顾客保持诚实。“一盅两件”的烟火气,值得用法律来守护。 □麦嘈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