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前夕,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的校园卡里悄悄多了15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学校工作人员介绍,确实给数万名学生每人发放了150元钱。此外,该校还提前准备了39983份月饼,覆盖全校学生。
安徽师大这150元补贴之所以引发热烈反响,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是一次“意外惊喜”。有学生表示,学校此前并未通知学生要发补贴,突然收到钱时,感觉自己被学校狠狠宠到了。相比起提前预告、大张旗鼓发放的补贴,安徽师大的低调做法则显得更加直接、纯粹,其带来的触动远胜于任何一种精心策划的仪式。这样“无声”的关怀不带有形式主义的故作姿态,更像是家人提前准备的一份心意,不求掌声和感激。
高校过节期间派发实物礼品很常见,但直接“打钱”进校园卡的却不多。在中秋期间派发月饼等礼品,的确能因其符号象征意义带来更强的情感连接,但始终难以覆盖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常出现众口难调、部分学生因身体状况不宜食用,或因采购不当产生质量偏差等问题。
而150元的校园卡补贴则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中,校园卡充值虽然比不上现金自由灵活,但一般而言可以用于校内的大多数商铺,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决定这份心意的最终形态。可以在校内超市自购月饼,可以为家人朋友买一份小礼物,也可以用于补贴日常伙食和生活开支。即便高校仅仅发放了校园卡补贴而没有月饼,也不会减弱过节的仪式感。相反,背后透露出学校是将学生当作独立、成熟的个体来尊重和信赖,这本就是高等教育中育人理念的一种细节体现。
把视线拉远,我们不难回忆起近几年常常出现的类似新闻。事件梗概大多是,高校综合体测、饭卡使用情况、家庭困难认定或奖助学金申请等后台信息,筛选出可能存在生活困难的学生并悄悄为其发放伙食补助、冬衣补助,低调发放并解决实际困难是其共同特点。
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管理流程成熟规范的当下,学生作为校内的小小个体难免感受到疏离,而上述做法正是庞大系统中的一次充满人情味的连接,它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学校不仅会帮助你的学习,同时也牵挂着你在这里的生活质量与情感体验”。以提升个体感受为目标的关怀,对于建设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共同体而言至关重要。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热烈反响也足以说明,校园生活需要的不仅是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先进的实验室,还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关心的归属感。教育的艺术,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充满巧思和敬意的细节之中。
关键时间节点里给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尊重,比一次次言语说教的效果来得更加直接和深远。因为它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平视的体贴,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有关尊重和信任的教育实践。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