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交所官网披露,10月9日,功能饮料龙头企业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重启港股IPO进程。该公司曾于2025年4月3日向港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不过招股书于10月3日失效。
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近三年业绩增长迅猛,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6.5%,净利润增速更高达52%。然而,亮眼数据背后,东鹏饮料仍面临核心产品收入占比过高、经销商依赖度强等隐忧,其多元化与全国化战略成效尚待市场检验。
连续三年业绩高增背后
东鹏饮料“单腿走路”困局仍存在
东鹏饮料于2021年成功登陆A股,成为国内“功能饮料第一股”。从今年开始,东鹏饮料正式开始谋求“A+H”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A股上市后,东鹏饮料业绩保持高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的营收从85.0亿元攀升至158.3亿元,净利润由14.4亿元增至33.26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36.4%和37.2%,展现出强劲的短期动能。
此外,该公司毛利率也逐年稳步上升,2022 - 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1.6%、42.3%、44.1%,2025年上半年为44.4%。
然而,从收入结构来看,东鹏饮料长期依赖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一方面,根据招股书,能量饮料在过去三年中贡献总收入均超过80%,虽占比略有下降,但“一条腿走路”的局面仍未改变。另一方面,东鹏饮料试图通过电解质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产品打开市场。例如其电解质饮料品牌“补水啦”目前已经是十亿级单品,但其整体营收贡献仍远低于能量饮料。
分析认为,尽管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中销量连续四年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26.3%,但过度依赖单一品类也使其面临增长天花板与产品老化风险。一旦能量饮料市场出现饱和或竞争加剧,其业绩韧性将受到严峻考验。东鹏饮料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产品结构风险:若能量饮料市场受挫,公司业绩或受重大影响。
依赖经销网络渠道
面临行业竞争与成本等多重挑战
产品单一化风险以外,东鹏饮料还面临其他挑战。
从渠道方面看,东鹏饮料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国超420万家终端网点的销售体系,并通过数字化与供应链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强大的经销网络是其实现全国化渗透的关键支撑,但同时也带来潜在风险。
首先,经销商模式占据销售主导地位,庞大的销售网络带来了巨大的经营管理成本。根据2024年报,东鹏饮料2024年的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较上年同期增长37.09%。东鹏饮料解释称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职工薪酬支出涨幅为24.77%,公司为推进全国化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销售人员人数增加所致;二是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为54.45%,主要系本期公司加大宣传投入;三是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为54.03%,主要系本期公司增加冰柜投入。
其次,若部分经销商出现合作波动或管理不善,可能影响区域销售稳定性。此外,尽管东鹏饮料积极开拓线上与新兴渠道,但传统线下渠道仍贡献绝大部分收入,渠道结构转型仍需时间。
从行业视角看,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增长迅速,2019–2024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8.3%,远高于软饮整体增速。但随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东鹏饮料不仅要面对红牛、乐虎等老牌对手,还需应对新势力品牌与跨界巨头的挑战。
此外,尽管东鹏饮料的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显示出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但原材料价格波动、物流与营销成本的持续高企,仍是其长期盈利能力的潜在威胁,这些因素在招股书中也有提及。
根据此前发布的公告,东鹏饮料表示,赴港上市是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公司国际业务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行业人士认为,赴港IPO直接指向其向全球市场突围的野心,但也是应对行业红海竞争、拓展多元增长曲线的战略举措。如何在保持能量饮料基本盘的同时,成功孵化“第二增长曲线”,并实现渠道与产品的双向破局,将是东鹏饮料获得资本市场持续认可的核心议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