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田区梅林街道深圳市杰尔斯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区,一面陈列墙摆满了来自全球的奖杯——德国IF、意大利A’Design、加拿大GRANDS PRIX DU DESIGN、Muse等国际设计大奖。这些荣誉见证了一家中国公司如何从纸板和纸片方案起步,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历程。
作为公司的掌舵者,权磊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同时也是深圳市数字创意与多媒体行业协会的创会会长,是业内公认的领军人物。
从早年来深圳一路跌跌撞撞,到今日成为深圳展览展示行业的代表,二十多年里,见证了这个行业从粗犷、松散到规范、团结。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深圳工业发展的辉煌征程,并逐步走向成熟壮大,成为无数“闯深者”驶向星辰大海的诺亚方舟。
1999年,权磊创立了杰尔斯展示。GIES的命名简单而直白:Great Idea与Exceptional Service——杰出的创意与专业的服务。他给团队定下四个关键词:科技、创意、文化、服务。
创业最初,材料清单写在纸片上,模型搭在泡沫板上,甲方的需求有时在一通深夜电话里就改变。深圳的节奏逼着人快速进化:今天还在做展墙与灯光,明天就要把AR、裸眼3D、数据可视化接上去。杰尔斯把自己定位为数字智慧展示集成服务商,做的是一条贯穿前后端的长链路:咨询顾问、策划设计、工程实施、科技研发、运营维护,既能EPC,也能EPC+O。
二十五年来,他们在100余座城市留下500多项案例,累计布展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在深圳、上海、重庆、大连、海南等地设有机构,把项目能力铺到更广的地理半径之中。
科技赋能技术,打造差异化商业模式
油画出身的权磊,更在意空间的氛围学与叙事线。他把传统展陈的图文展板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把信息的传递变成观众与系统的互动。
飞行影院、人机交互、裸眼3D、数字沙盘、AI、AR、VR、MR、5G、大数据可视化,甚至基于传感器与人脸识别的智慧运营平台,把馆看成一套实时运行的复杂系统,前台、中台、后台联动,设备、内容、数据互相反馈。
他提醒团队:技术不是目的,体验才是目的,公共价值才是终点。绘画训练过的直觉,让他在每一个空间里,先想光线、气味与材质的情绪,再去选择硬件与算法。
它们的意义在于与国际同行对话——用同一套语言,交流设计方法、工程质量与公共价值;也在于给团队一个自我要求:你可以在预算内做出国际水准。很多人以为展馆的生命在开馆那天戛然而止。
权磊把这一天当作上线时刻。杰尔斯的3D智慧展馆平台,把人流、温度、点击、设备、异常、可视化、应急联动等数据接入,形成智慧前台、智慧中台、智慧后台的闭环,让馆成为一个可被运营、可被优化的活体。
赋能城市与企业:展陈行业的公共价值与经济账
在权磊来看,展陈是时代叙事的可视化,是产业与城市精神唯美真实的呈现载体。看看他们的项目案例就明白了:从省市级规划馆到国家级博物馆,从金融、制造到能源、物流的企业品牌馆,从思政教育到科普教育、文化旅游,再到国家级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展厅,这是一个社会的复合剖面。
深圳市规划馆、海南省规划展览馆、广州市南沙区规划馆、东莞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国家南海博物馆、世界围棋展示馆、驻港部队展览中心、中医药实验室、顺丰集团品牌馆、立白集团品牌馆、招商局多地展厅、东非吉布提国际贸易中心展厅等,都是典型的样本。
这些项目背后,是全链路的资质与能力做背书: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甲级与施工壹级、中国多媒体系统集成一级,以及ISO三体系等;它意味着团队既能讲美学,也能讲结构;既懂内容,也懂机电、消防与运维逻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是一个个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叠加的进程。权磊与杰尔斯的成长,就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城市要有展馆,企业要有品牌叙事,园区要有产业客厅,文旅要有新体验。
可如今时代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又有新的挑战。项目周期拉长、预算变紧、需求反复、验收更严。面对这一切,权磊没有选择抱怨,而是清醒地给出了应对思路:回到需求的本质,每一个馆都要回答一个清晰问题,城市规划馆回答城市如何生长,企业馆回答价值如何创造,科普馆回答知识如何被孩子理解。
杰尔斯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为一座城市、一段历史留下见证。这背后,是一种使命感:把看不见的理念、历史与技术,变成看得见、可触摸的公共空间体验。在全球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这份坚持尤为珍贵。因为它不是关于一个企业的盈亏,而是关于一代人如何留下文明的记忆。
展馆把复杂的国家战略、企业逻辑、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空间叙事。这就是权磊和杰尔斯的使命:让文明的叙事更可见,让时代的记忆更温暖,让未来的路径更清晰。展陈行业并非小众,而是关乎国家叙事、社会共识与文明延续的“公共接口”。
梅林土壤的“隐形桩基”,托举企业创新生态
如果说杰尔斯的故事是一棵树的成长,那么它的根系,就深埋在梅林这片土地里。梅林,21平方公里的城区,看似不大,却是深圳最独特的一块创业热土。
对于像杰尔斯这样的企业而言,梅林的价值不仅在地理位置,更在于这片土地的气质。它兼容并蓄,既能容纳艺术家的浪漫,也能支持工程师的严谨;既有大湾区最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润物细无声的公共服务。
权磊常说:“我们公司是做空间叙事的,但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在梅林这片空间里,被塑造出来的。”梅林街道的创业氛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可感知的日常。企业遇到难题,能在这里找到解决渠道;团队需要资源,能在这里获得精准对接;哪怕是展馆施工最紧张的深夜,政府的配合也能第一时间到位。这种无声的服务,正是深圳速度能够延续四十五年的底气。在梅林,企业家和街道的关系,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而是一种互为成就的同行者关系。在梅林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汉伟的带动下,这种服务意识更显得温润而有格局。他强调的从来不是政绩数字,而是企业是否真正站稳、能否往前走。
这就像一座城市的隐形桩基,看不见,却撑起了整个区域的创新生态。因此,当我们看见杰尔斯走出深圳、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时,也别忘了,它的根深深扎在梅林。这里的土壤,滋养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梦想与责任。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赵鸿彬 蒋蒙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