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和艺人做朋友是什么体验?他找到文娱报道另一种可能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10-10 22:30
图片

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早上七点,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已经下意识打开外卖App点完了一杯经常回购的加大杯冰美式。

朋友们常半开玩笑说,挺羡慕我的工作内容,觉得我天天能见到明星,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圈人脉。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成为文娱记者的四年,我在出镜、策划、写稿、剪片等多种身份之间反复横跳,摸爬滚打、笑中带泪、乐在其中。

我跟大部分艺人的交集,其实也就采访的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可能刚刚聊开,感觉才认识,转头就得说再见。每一次对话,我需要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向他们的内心深处走去。每个人都拥有多维的自我,没有说明书,也无全貌。但我总想,能不能再靠近一点,多理解一分。

所以,和艺人做朋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不仅是IP《和艺人做朋友》的Slogan,也是我成为文娱记者后,在无数个疲惫与兴奋交织的时刻,向自己发出的、最为真切的拷问。


本期自述人:南都N视频记者 林经武

图片

林经武。

不采访艺人

这一次我想“和艺人做朋友”

我很少定义自己,也拒绝被标签框住,或许正是这种“不设限”,让我身上的“班味”越来越复杂且浓郁。除了睡不太好,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更多是探索的乐趣与创造的满足感。

从在镜头前完成了近千场直播报道的出镜记者,到深耕文字、策划视频、挖掘人物故事的全媒体文娱记者,仅四年时间,我把自己磨炼成了一支队伍。

构思策划、协调统筹、落地执行、邀约专访、撰写文稿、拍摄出镜、剪辑片子、打造IP、活动主持……用在2023年获报社年度优秀员工奖的评语来说,我还真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经”通。

工作以来,我的日常几乎被娱乐圈动态新闻填满,需要像雷达一样去扫描各个平台的文娱热搜榜:可能今天哪一位顶流官宣恋情,明天哪一部新片定档,下一秒就要快速写出一篇“好玩有趣”的文娱稿件。同时忙碌着岭南新民谣的打call,动画电影周、大湾区艺术节的视频统筹。

有朋友精准吐槽:不像记者,更像是“24小时随时在线的内娱打工人”。

今年初,南都鼓励部门推出个人IP,在部门领导支持下,我策划推出个人IP《和艺人做朋友》,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访谈方式,与艺人建立新的交集。

我的想法很纯粹,只用了三个问题便快速拆解了产品的形式:我报道了那么多关于艺人的“事”,但我真的认识那个“人”吗?如何才能突破传统访谈形式,让对话回归真实日常?都在谈深度报道,我能否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场域,以满足大家对内娱艺人立体形象的挖掘需求?

前期准备中,我很明确,我不要“采访”,要“聊天”;不拟尖锐的“提纲”,只准备能引发分享欲的“话题”。形式上,采用沉浸式朋友视角,通过高浓度、强网感的轻综艺剪辑风格,释放艺人鲜活个性。内容上,追求短平快、梗点密、有温度,用真诚的互动撬动对话嘉宾,再现经典“名场面”。

和吴克群做“饭搭子”

被王祖蓝问“你们还在289吗”

IP想法刚落地,首期对话嘉宾就约到了“回忆杀”歌手吴克群,算是意外之喜。

今年5月,我和同事极限24小时出差到河北廊坊探班吴克群。首期视频初衷是想以“饭搭子”形式破冰,我甚至还试图将“广式味道”带上飞机……在赶往拍摄的路上,看到当地有一家排了足足有十米长队伍的米糕店,我们当下立即决定:“就买它了!让吴克群尝尝!”

结果是,排队一个半小时差点让我们喜提“迟到”。

对话时,吴克群的真诚超出了我的预期,他“活人感”十足,非常接地气,现场金句频出。他说自己现在骑着小摩托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也坦诚“做自己很难,但终于学会了放松”。他还点醒了我:“‘饭搭子’只是形式,大家没吃几口的,关键是如何走进对方的内心。”

的确,我带去的“饭”吴克群只是简单吃了几口,但并不妨碍他走心与我畅谈。在对话的过程中,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有吴克群打头阵,这个IP成了。吴克群和我坦诚分享了他25年来艺人生涯的迷茫与清醒,直言“艺人就是普通人”。

也是吴克群,让我看到了在光环之下,一个剥离明星标签、真实的“人”。

与吴克群的对话并没有完全按照采访提纲进行,他毫无防备,全情投入。最终成片的效果自然、生动,综艺感和沉浸感十足。首期推出的反响远超我的预期,依托南都娱乐不同平台的强宣发矩阵与强话题运营,实现了破圈传播,单期成片与切条热度屡创新高,全平台视频和话题浏览量超百万+,转评赞均破千。

图片

《和艺人做朋友》首期对话歌手吴克群。

写这篇稿子时,《和艺人做朋友》新一期对话王祖蓝李亚男刚推送不久。工作到现在我采访过近百位艺人,王祖蓝则让我印象最深。

对话刚开始,没承想李亚男竟然比王祖蓝还要搞笑,让我差点招架不住。王祖蓝随口问我:“你们现在还在289吗?现在也架起这么多机器走短视频赛道了?”(注:广州大道289号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在地)短短一句寒暄,瞬间让我感受到“南都娱乐”作为国内娱乐第一刊多来年的沉淀与影响力。

和王祖蓝、李亚男的对话非常愉悦,无所不谈,视频剪辑完成后更是一稿过,这在内娱确实少见。

《和艺人做朋友》对话王祖蓝和李亚男。

当然,也有不是那么“顺利”的时候。

和香港饶舌组合农夫FAMA对话那次,原以为嘉宾和话题契合大湾区受众,效果应该会不错,结果评论区清一色:“为什么不讲粤语?”“鸡同鸭讲,换个主持啦”……同事和朋友截图发给我,让我“看看就好,千万不要往心里去”。

作为记者,我早已对评论区网友的留言是好是坏习以为常。我讲粤语确实不太标准,也提前和C君(“农夫FAMA”成员)打过招呼,对于粤语“我识听唔识讲”。现在回想,如果当时硬着头皮用蹩脚粤语上阵,或许反而能碰撞出更有看点和戏剧性的节目效果吧?

《和艺人做朋友》对话王赫野。

还有李幸倪,她坦诚和我分享从“万年女银”到收获金奖的逆袭心路,自曝偶像包袱和与师兄谢霆锋合作的幕后压力;王赫野向我坦承出道四年给自己带来了名气和相对自由的权利,大方说“自己不是低调的人”;武艺和我玩起了“看图猜奥特曼”,幽默回应“拿蛋糕”等出圈梗,不忌讳谈“翻红”,探讨如何借综艺突破事业瓶颈期……现在回看这些对话,我才真正感受到,真诚,还真是唯一的必杀技。

《和艺人做朋友》对话武艺。

为什么是“和艺人做朋友”?我想,当我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只会“挖料”的娱乐记者,而是以“朋友闲聊”的方式真诚地去了解一个人时,采访对象也必然能给予正向的反馈。内容上,也才能兼具看点、热点与深度,触及人心。

图片

林经武和歌手武艺合照。

做南都娱乐的多面手

也常想“一天能不能有28个小时”

在《和艺人做朋友》IP里,我身兼主理人、邀约艺人、视频策划、后期剪辑、话题宣发等多重角色。整个IP的核心执行,仅由我和一位摄像同事俊毅共同完成。除此之外,我还要兼顾部门《高分贝》栏目的协同打造,推进嘉宾邀约、拍摄剪辑、海报制作、宣发等相关流程……

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想:一天能不能有28个小时?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文娱新闻的传播不能再是“一篇稿件打天下”,我所在的南都娱乐也在进行各种“破界”尝试。

视频领域,我们整合娱乐热点资讯,策划《娱热点》栏目,曾集中半年时间快速剪辑制作大量娱乐热点资讯短视频,其中超30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10余条达到百万+,成功将南都娱乐视频号推送至平台流量池;我们将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发回的视频,策划成《打卡星现场》栏目,第一时间将现场精彩资讯送达读者眼前;文娱热点评论方面,南都娱乐策划《文娱鲜声》栏目,以新鲜速递、热辣“娱”评,用专业独特的视角为读者解读文娱现象背后的多元内涵。

图片

南都娱乐2023年至2024年作品集。

同时,作为一名人物和电影板块的跑线记者,我力争邀约顶流艺人进行封面专访,时刻发布最新电影动态,同时持续关注广东本土电影发展,撰写多篇深度专题报道,助力广东电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许魏洲、郑云龙、江疏影、秦岚、华晨宇,到吴君如、谢霆锋、尚雯婕、陈都灵、丁真、丞磊……我观察并记录下每个艺人的独家故事,多个重磅艺人专访登上杂志封面;在每个重要电影档期,策划“2024国庆档观影记”“2025春节档看不停”等专题,通过图文、视频、海报等多元包装形式,推出有深度、有话题的专访和快速的资讯动态更新。

图片

林经武对话彭于晏、钟汉良。

除日常工作之外,作为主力积极参与部门承办的大型活动宣发报道。在《岭南新民谣》《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项目,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百剧千行”共创计划、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第28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广东馆等活动中,负责统筹活动视频宣发,配合团队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一条又一条亮点十足的短视频报道。

只要你看到我的朋友圈开始刷屏,你就一定能知道今天我们办了哪一场活动。

图片

林经武主持“岭南新民谣”活动。

我还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协同推进广东电影宣发阵地公众号《正點观影》的改版与标题优化,使流量重新回到“万”级起步;两年时间,连续主持了超30场的广东优秀电影观影推介会……

“在写了”“在剪了”“马上发”——已经成为我工作群聊天记录中的高频“三连”。

我也在各类活动中总结出了最快发稿的工作流:只要有活动,我们会在当天立即产出短视频快讯,抢占第一时间宣发;某部新剧/片上映,需要在最快的时效内推出深度专访满足粉丝与读者。宣推形式上,我们还会将采访中的金句制作成系列社交海报,视频在南都娱乐全平台进行分发与话题发酵。

这种全媒体、立体化的“组合拳”,可以让我们的文娱报道渗透到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渠道中。我们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更是内容的“运营者”:形式服务于内容,创新的形式能让好内容走得更远。

前段时间,收到媒体同行发来的信息:“你们的视频发得挺快的,我们想研究一下流程,提高一下。”最近一段时间,也收获到了来自报社领导及上级领导的多方肯定与点赞。

如何在多任务节奏下,保证出品的内容又快又好,同时本人还能保持精致(至少看起来)?我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保持对工作和生活最本真的热爱,或许真的能解锁一切不可能。

1440x1080_68e905a0ac442.jpg?X-Amz-Conten

林经武和团队在现场活动中“争分夺秒”。

1080x2342_68e905a0b14ce.jpg?X-Amz-Conten

林经武和团队在不同的活动现场。

 文娱领域,我是“笨鸟”

那就先用力飞出去

我必须承认,我是幸运的,同时也自认是一只“笨鸟”。

从大学起我就和“娱乐”绑定,毕业后顺利成为南都N视频出镜记者,再转型到文娱记者,一路走来,都在热爱的事情上前进着。

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份“乐在其中”的滋味。

回看刚入职时,凭着“新人记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在领导的支持下自主策划了南都第一档文娱直播栏目《开麦听你说》。那段时间感觉自己被打了鸡血,先后对话了黄子华、王子文、郑恺、苏妙玲、王紫璇等近20位艺人。凭借20场直播、全网超400万+的流量,获得了报社内外一致认可。也是那时,心里开始有了探索更多报道形式的种子,随后策划个人视频栏目《N星记》《娱你聊聊》,并开始尝试采写文字稿件。

图片

林经武在直播栏目《开麦听你说》对话他的童年偶像苏妙玲。

用一句话概括:一份工,拿出了打三份工的劲头。

在真正踏入娱乐报道的核心领域后,我曾一度陷入困惑。南都有太多优秀的前辈,不是新闻学出身的我,在最开始的艺人采访中,有时我问出的问题、写出来的稿件,连自己都觉得浮于表面,得到的回答,也多是滴水不漏的“标准答案”;也曾在活动现场,因刚加入团队配合不够默契,导致一度陷入忙乱……

“笨鸟”信奉的真理是“先飞”。我选择了用最“笨”的方法让自己飞得更高——主动学习,持续进化,在每一次实践中反思与成长。

图片

林经武。

回看这四年,我的角色几经转换,从信息的“传递者”向内容的“策划者”和故事的“挖掘者”转变。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成绩不是拥有某个10万+的作品,也不是采访到了多少个顶流艺人而是建立起了一种“有经武在你放心”的珍贵信任

我热爱这个行业的光鲜与热闹,也会继续我的探索,无论是在新的形式里,还是在更多元的文娱报道中,我这只“笨鸟”,还在寻找人生答案的路上,奋力振翅,渴望飞得更高、更远。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林经武

本期编辑 董晓妍 李芷琪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