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10月11日,国新办召开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在会上表示,气象因素是威胁低空飞行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空风、能见度、雷电还有强对流天气等都将对低空飞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空域划分、航线设计也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和气候条件分析等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
王亚伟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推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针对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和低空物流、交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在低空标准设计、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了新型服务模式。
他表示,“加快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科技创新,我们研发了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为低空经济多种场景提供精细风场、能见度等气象服务,保障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安全运行。”
此外,加强立法对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的支撑作用,广州、深圳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试点工作,比如,上海打造“陆家嘴一江两岸”泛在感知气象观测网;成都和南昌率先建立了低空气象台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粤港澳气象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入地方政府低空经济发展。
王亚伟表示,充分挖掘气象数据价值,“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跑起来”示范场景,应用场景覆盖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低空经济的场景和领域。
“未来,我们将制定出台发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构建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王亚伟说。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