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人士上普通学校会影响别人?邹小兵:这种认识很片面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10-12 21:34

10月12日,中山三院主办的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改变·共融:神经多样性视域下的认知与方法转变”,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提出,目前不少公众对于孤独症人士仍有片面认识,大多数孤独症人士并不会出现破坏性、滋扰性的行为,孤独症人士需要走出家庭、融入教育体系、进入社会,需要人们共同营造接纳、理解、支持的环境氛围。

图片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

孤独症≠搞破坏

邹小兵表示,现在不少公众对于孤独症人士仍有片面认识,“有些人认为,只要诊断了‘孤独症’,就会影响别人,在学校里面就会搞破坏、影响纪律,实际上,多数的孤独症孩子并不是这样破坏性的、滋扰性的,相反,很多孤独症孩子因为社交方面的缺陷、不同,往往会被别的同学嘲笑、孤立、霸凌”。

他认为,轻度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是合适的,而要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校园环境,需要家长勇敢地跟学校说明情况,也需要学校、老师理解、接纳,并有技巧地和其他学生说明,让大家知道这个孩子需要理解、支持、帮助,“我之前就去过学校,在一个特殊需求学生上学的班级中,我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特殊需求的孩子,当然,我们不说病的名字,而是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缺点,需要互相理解、帮助”。

对于其他普通学生来说,邹小兵认为,特殊需求学生的存在,也能够让普通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有时孤独症孩子也能为普通学生带来帮助,“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文化,也需要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其他弱势的孩子,对于普通孩子也是一种成长”。

图片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邓红珠。

孤独症高风险孩子,也需要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从1926年孤独症第一次被报道,已经过去了99年了,虽然科学家、医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找治疗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器械可以真正治疗孤独症”,邹小兵认为,实践显示,虽然没有治疗药物,但如果人们能够创造好的环境,给予孤独症人士以理解、包容、接纳,能够尊重、赏识他们,那么,他们存在的社交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一些改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培养和转化他们的特殊兴趣和能力,做到这些的话,很多的孤独症人士可以避免成为残障人士、情绪障碍人士、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邓红珠介绍,该中心是国内最早的针对孤独症进行诊断治疗的单位,中心本着以家庭为中心的原则为患儿提供支持,“一直以来,我们更加强调家长培训、家庭参与,来帮助孩子回到社区环境”。

同时,针对越来越多的孤独症高风险孩子,中心也在研究怎样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支持,“我们更多地讲,不是要‘矫正’‘治愈’,而是帮助家长来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出现发展的偏离,怎样让孩子回到轨道上来”。

她表示,在孤独症的诊断、干预中,中心也在探索利用AI技术,使得科学的干预支持能够普及到偏远地区、基层地区。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