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由《中国美术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画院主办、同法艺术馆协办的“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启幕。
作为《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暨2025艺术季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展览通过全国43位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呈现他们的艺术品格、造境心迹与时代新语,进一步搭建跨越地域的学术、艺术对话平台,赋能粤港澳大湾区艺术高质量发展。
为青年艺术家搭建
学术交流和艺术互鉴平台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创作已形成多元共生、活泼丰富的生态。这种开放、创新的特质,与全国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形成天然共鸣。
本次展览展出130余幅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形式的中国画作品,涵盖社会新象、军旅生活、江山胜迹等各类题材,既有扎根传统的笔墨新探,也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媒介实验;既可见各地域文化孕育的语言特色,也能感受到湾区艺术创新带来的思想激荡。
“我们希望借此搭建起跨越地域的学术交流桥梁,为青年艺术家增添一扇交流和互鉴之窗,这也是对青年美术力量的肯定与赞赏。”《中国美术报》社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理论所所长陈明表示,值《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之际,以“艺术之问”对话湾区为主题,举办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正是对《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的礼赞。
在陈明看来,此次展览通过风格多元、语言各异的作品,体现年青一代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反映。这些作品不仅是青年艺术家个体探索的展现,更是年青一代艺术家对时代的集体回应。
陈明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青年的成长力在于互鉴。本次展览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艺术互鉴的舞台,期待通过这场展览,实现艺术与媒体的双向赋能,希望在这些充满活力的作品中读懂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思考,同时为他们搭建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康雷在青年艺术家代表致辞中提到,艺术家应该“坚守自我、独特的认知”。结合美学维度与自身独特感知,主动筛选辨别信息、串联不同学科领域;进而挖掘常人易忽略或因思维惯性被遮蔽的问题,为大众提供更多元的思考方向与可能性,搭建起集体探讨的场域,这也是艺术家作为引领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跨区域交流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
在与年轻艺术家的对谈环节,此次展览特邀嘉宾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子良谈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他强调工笔画与写意画虽然属于不同的技法材料,但在审美和观念上是相通的,都体现了东方哲学和美学的体现。
而对于地域差异对于创作的影响,郭子良认为地域文化的融合是一件好事。分享了自己从广东到江苏,从江苏到北京的发展历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将感受到的人文氛围融入到创作当中。同时,他认为工笔画需要融入写意和书法元素以避免刻板。
福建画院专职画家王芳则认为,这种全国性的展览交流给她的创作灵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作品的观摩,在与前辈、同辈艺术家的交流中汲取营养,促进自己艺术的提升。
但同时也要看到,跨区域交流在被肯定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民族文化宫民族画院画家马米娜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在当下图像爆炸的时代,碎片化海量图像的‘包裹’下所生发的现象使许多优秀作品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或者新鲜感觉。”
她认为,艺术家当下要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作品的独特性;二是创作如何做到不被时代潮流所左右。尤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青年美术家创作正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挑战。
“跨区域交流与融合,为当代青年美术家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作场域。这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的冒险。”马米娜认为,如何在青年艺术家中延续先锋精神与创新意识,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指向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即如何在开放包容中坚守文化根脉,在图像洪流中保持独立品格,从而创造出兼具时代价值和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对于此次展览作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甚是欣赏,他评价参展作品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各具特色、细看有传统的继承,也有当代的表达,彰显了青年艺术家创新精神与艺术深度。如艺术家邱佳铭用写意的精神画传统的图式,他作品中远处的水文、进出的溪水,采用“工兼写”的方式,既能看到写意的灵动,又能看到工笔的细腻。
针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话题,他强调艺术表达必须“保证真实性”,并指出:“守传统的意义是反传统,如何用当代的感官体现传统又不固守传统,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