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老板的“硬核换物”:光伏能源换咖啡豆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0-15 08:16

在深圳盐田一个安静的午后,陈解群正专注地盯着一只手冲壶,热水以一种克制的、螺旋状的轨迹注入滤杯。空气中,咖啡粉因热气蒸腾而散发出复杂的香气——花果的芬芳、坚果的醇厚,交织在一起。

图片

陈解群拿着可可豆,她希望这是咖啡豆之后第二个引进的。

“18克咖啡粉,水粉比大概15:1就好。”她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语气熟稔得像是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手。在她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排色彩鲜艳的摄影作品,画面里是非洲人民采摘、晾晒咖啡豆的场景,阳光灿烂,笑容质朴,陈解群一身休闲装,戴着防晒帽,捧着烈日下暴晒的咖啡豆。

正在冲泡的咖啡豆,名叫“如目达摩”(Rumudamo),是一款来自埃塞俄比亚古吉产区的日晒豆,以其奔放而迷人的水果风味著称。但在一年多以前,对陈解群来说,咖啡还只是“没什么意思,苦苦的”的饮料。她的主战场,是非洲的广袤大地和那里的灼热阳光——她是一位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非洲的女商人。

图片

从能源到咖啡,从工业品到农产品,这个跨度巨大的转变,背后是一个充满时代活力与个人好奇心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像是一场以咖啡为名的出海实验。

用非洲的阳光,换一杯咖啡的醇香

走进“栒豆咖啡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传统咖啡馆的吧台和座位,而是一台硕大的、专业的咖啡烘焙机。墙上色彩斑斓的非洲手工艺编织盘饰和一整面木质世界地图,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空间的跨洋故事,地图上,非洲板块被特意地突出,显得尤为醒目。

陈解群的工作坊开了仅仅五个月,远未到实现盈利的阶段,但她对此充满信心。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她过去十年在非洲市场的深耕。她的光伏生意,让她在非洲拥有了深厚的人脉与商业资源。而“光伏换咖啡”,则是她当下探索出的最直接也最富想象力的商业路径。

“在非洲的那些年,我看到了当地农民的艰辛,”陈解群的语速慢了下来,像是在回忆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图片

“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但经过层层转手,到他们口袋里的钱却少得可怜。他们的生活很苦。”这种不公平的现状让她感到揪心。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商人,她也敏锐地意识到,严格的外汇管制让传统的出口贸易变得复杂。一个想法由此诞生: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更直接、更公平的方式,将这些深埋在土地里的“黑色金子”带回中国呢?

“这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外汇结算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绕开那些不必要的中间商,让咖农真正从自己的劳动中获益。”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迅速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埃塞俄比亚,作为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故乡,其出产的咖啡豆在全球精品咖啡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耶加雪菲、西达摩、古吉……这些产区的名字,对咖啡爱好者而言,就如同法国的波尔多、勃艮第之于红酒爱好者。然而,优质的咖啡豆从咖农手中,经过层层中间商的转手,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然翻了数倍,而最初的生产者——那些辛苦耕作的咖农,获利却微乎其微。

“我希望能去掉过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咖农获得更公平的收益,也让国内的消费者能以更合理的价格,品尝到真正的好咖啡。”这个朴素的愿望,驱动着陈解群这位雷厉风行的女商人,一头扎进了精品咖啡这个全新的领域。

她开始疯狂地学习,从产区风味、处理方式到烘焙曲线、冲煮技巧。过去那些“苦涩”的印象被彻底颠覆,她发现,一杯好的手冲咖啡,可以像红酒或一首交响乐,拥有前、中、后调,可以品出花香、果香、酒香,其风味的层次感和复杂性,让她深深着迷。

是咖啡馆,更是一个“产业可能性平台”

“栒豆咖啡工坊”的设计处处透着用心。靠窗的位置被绿植环绕,原木色的长椅搭配草编的坐垫,显得格外宁静舒适。另一侧,由石块和木板搭建的阶梯式座位区,像一个小型剧场,书架被打造成一棵“大树”的形状,上面摆放着书籍和可爱的玩偶,温馨而富有童趣。

这里,与其说是一家对外营业的咖啡店,不如说是一个开放的咖啡实验室和文化客厅。

图片

“我希望有更多的咖啡品牌、烘焙师愿意来这里,尝试我们的豆子。”陈解群的设想是,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精品咖啡豆的“前哨站”。她亲自负责寻豆和品控,从非洲直采生豆,在这里进行烘焙和展示,为下游的咖啡馆、企业提供高品质、可溯源的稳定货源。在吧台上,摆放着一排造型古典别致的“闻香瓶”,瓶身上分别贴着“耶加雪菲”、“古吉”等标签,让客人可以直观地感受不同产区的咖啡干香。

但她的雄心,远不止于咖啡。

“非洲不仅有咖啡,还有可可、腰果、各种矿产……”在陈解群的蓝图中,咖啡豆是第一块敲门砖,而“栒豆工作坊”将是一个连接中国与非洲的“基地”和“平台”。在这个空间里,她已经开始实践她的想法。

角落里,一个小型舞台已经搭建完毕,立着几支麦克风,音响设备齐全,背后是一幅色彩绚丽的装饰画,这里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音乐和美是无国界的,”她相信,艺术的共鸣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连接人心。

图片

这里也成为出海企业家的沙龙据点。同样深耕非洲市场或对新兴市场感兴趣的企业家们,在这里聚会,分享信息,探讨资源整合的可能性。一杯咖啡的时间,或许就能碰撞出新的商业火花。

甚至,盐田区的工信局、商务局等政府部门,也选择在这里举办面向企业的政策答疑会。轻松、开放的氛围,拉近了政府与企业间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更有效率。

“平台”,是陈解群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词。她似乎在用一种“冲煮”的方式来经营这个空间:将不同的人、不同的资源、不同的文化(咖啡、音乐、商业)融合在一起,通过精心的“萃取”,释放出无穷的可能性。

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顺便把生意做了

“我还是喜欢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在这个几乎一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时代,陈解群依然执着于线下的、有温度的连接。

在她看来,能够坐下来,喝着一杯好咖啡,不疾不徐地聊天,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图片

而这种“奢侈”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会心的微笑,一段不经意的闲聊,都可能建立起单纯的线上交流无法比拟的信任,从而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在深圳这座效率至上的城市,专注打拼事业或许是一种基础操作。但对陈解群来说,这还不够。

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顺便把生意做了,这或许才是不那么“基础”的进阶玩法。

因为喜欢咖啡,就一头扎进去成为专家;因为热爱音乐,就把舞台搬进工作坊。在她身上,你能看到深圳女人典型的执行力,但驱动这台高效引擎的,却不是冰冷的商业逻辑,而是一种滚烫的好奇心和人情味。

这种状态,或许恰恰与当下许多人的内心追求产生了共鸣。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职业身份和纯粹的商业目标,而是更渴望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一种自洽的、充满乐趣和意义的平衡。

陈解群和她的“栒豆工作坊”,就像是这场时代潮流中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杯来自非洲的咖啡,经过一位中国女商人的“冲煮”,最终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醇厚的风味,更是一种关于跨界、连接与热爱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芬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