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卒中治疗瓶颈,广东医生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10-17 11:23

10月13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发起的PEARL研究(Intra-arterial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为全球急性卒中治疗领域提供了来自中国的高级别循证新证据。

PEARL研究聚焦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预后不理想的临床难题,通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证实了血管再通后辅助动脉内溶栓的显著临床价值,为优化急性卒中诊疗方案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

临床痛点:再通≠痊愈,超半数患者仍遗留功能残疾

当前,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标准治疗手段,能快速开通堵塞的大血管,恢复血流。

但临床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即便大血管成功再通,仍有超过50%的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无复流”现象,遗留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受损等严重功能残疾。如何在大血管再通后,进一步提升脑组织微循环灌注,改善患者预后?这一关键问题,成为全球卒中领域亟待突破的科研瓶颈。

破局研究:牵头多中心联合攻关,湾区证据引领先行

为破解上述难题,唐亚梅教授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刘亚杰教授牵头开展“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动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 溶栓研究(PEARL)”——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研究纳入发病24小时内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动脉内溶栓组(标准药物治疗联合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和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

研究在全国28家分中心纳入324例患者,结果显示,动脉内溶栓组90天的良好预后比例(mRS 0-1)显著高于对照组(44.8% vs 30.2%),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天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证实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可安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局,为卒中再灌注治疗提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湾区证据”。

国际反响:研究设计严谨,前景振奋

PEARL 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闭幕式的“Late Breaking Science”环节作为重磅内容进行报告。此外,JAMA同期发表专家述评,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卒中领域专家Thabele M. Leslie-Mazwi高度肯定了PEARL研究的价值,认为研究结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突破性治疗新策略。

28 家中心携手,共筑科研攻坚防线

本研究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新光主任医师、徐永腾主治医师、潘东博士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贺雄军教授、黎凯锋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刘亚杰副院长匹兹堡大学Raul G. Nogueira教授为共同资深作者,唐亚梅副院长为最后通讯作者。

唐亚梅教授表示,PEARL 研究的成功,也离不开全国 28 家参研中心的通力协作。从病例入组到数据收集,各中心团队紧密合作,确保研究高质量推进,向所有参研单位致以诚挚感谢。

“PEARL-DOAC、PEARL-MeVO、PEARL-MERIT、PEARL-ICAS、MAGIC等PEARL后续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正有序推进。我们聚焦于卒中领域的临床难题,为卒中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诚邀国内外医疗中心携手努力,为更多患者点燃康复的希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刘文琴 黄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