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深圳北站发生惊险又温暖的一幕:78岁的老人在出站口突然晕倒,情况危急。幸运的是,在车站工作人员、热心旅客、交警和医护人员的合力救援下,老人转危为安。10月17日,李女士一家再三恳切表达谢意,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蒋宏凯、宗若愚夫妇二人才透露姓名、收下了一封感谢信。李女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呼吁,希望更多人能学习心肺复苏,加入“黄金4分钟”救助行动中。
回顾这场救援,用李女士提到的一句话总结就是:“从晕倒到送医,整整15分钟没有1秒浪费,这就是我父亲能活下来的原因。”除了当值客运员紧急有序地协调响应,两位热心医护人员在“黄金4分钟”内的加入也不可忽视。
可以说,老人获得了最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救助,是赢下这场生死赛跑的关键。新闻提到,医护夫妇在现场初步判断老人心脏骤停,随即便开始进行胸外按压。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54万人,其中只有不到1%的人能成功获救,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分钟黄金时段及时救治,存活概率较高,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获救率如此之低,不仅是因为心源性猝死往往较为凶险和突然,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也是心脏骤停患者获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急救的响应时间为12分钟左右,至关重要的黄金4分钟,正是专业急救力量难以触达的“空白期”,此时所仰仗的,正是在场群众的急救能力。然而,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在30%-80%,而中国仅在1%-3%左右。能够辨别心脏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恰恰也是多数人所欠缺的一门必修课,仅靠医护人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023年,一则“高铁乘务员心脏骤停,多位医务工作者实施抢救”的消息登上热搜,一位参与抢救的医务工作者就表示,这是自己该做的,但也更加后怕——如果车厢中没有医务工作者,如果心肺复苏开展得再晚一些,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也就不难理解,面对父亲被两位专业的医护人员及时救助,李女士除了感激不尽,也正是感受到了类似的后怕,发出了“希望更多人学习心肺复苏”的呼吁。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但因培训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常态化机制等,导致仍有很多人并未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进而也不会配合使用配置率已逐步提升的AED设备。事实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既不复杂也不简单,通过一场两小时的培训和体验就可以基本掌握。但能否让急救技能学进心里、该出手时敢于出手,无疑需要从制度上让急救培训更加专业、普及。例如在德国,每个成年人必须在服兵役或参加7年义务急救中任选其一参加;在日本,公民拿到驾照之前必须要参加“应急救护处置讲习”课程。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同时,需要与此配合的,还有公众认知的及时转变:急救技能的学习与运用绝非“讲专业”“有门槛”,而应当是“人人必备”“人人都能”的一门生存必修课。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