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新格局·新路径——深圳市新能源产业三大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与发展路径成果发布会”在深圳光明区美信达科学里举行。本次发布会聚焦全球能源竞争新格局下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突破与风险应对,由研究团队正式发布《深圳市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核心成果,来自深圳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代表参会,共同解码产业技术演进规律,共探高质量发展路径。
发布会上,研究团队详细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创新方法论与核心发现。区别于传统产业分析依赖宏观统计的局限,团队创新引入“知识图谱+图计算”研究范式,将海量专利数据构建为“知识网络”——以单篇专利为“节点”,专利引用、技术分类关联为“线”,再通过PageRank、中介中心性、k-Core等算法,精准识别“基础性核心专利”“技术交叉枢纽”及“高成熟度技术社群”,实现从“专利数量统计”到“技术质量与影响力评估”的跨越。基于这一方法论,团队搭建“宏观格局-城市对标-技术演化-创新生态-风险预警”五维分析框架,为成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奠定基础。
针对深圳新能源三大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拆解其演进路径与核心优劣势:高能量密度储能领域,深圳以超51%的专利占比形成“单极优势”,技术从“先进材料+电化学体系”双基石(100核技术社群),已演进至“高镍三元材料成熟化+电池回收闭环”的全链生态成熟期,但需警惕海外在下一代颠覆性材料上的领先布局;高效燃气轮机领域,深圳虽曾长期空白,但依托ICT优势走出了“数字赋能”差异化路径,形成以CAD技术为核心的4核技术社群,聚焦高端装备设计、仿真等高附加值服务,弥补物理制造环节短板;燃料电池领域,深圳正沿“体系奠基-部件解构-系统重构-协同深化”路径追赶,当前聚焦膜电极组件(MEA)攻关,形成“催化剂+纳米材料+先进制造”多平台协同模式,但核心材料仍高度依赖海外,自主化亟待突破。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从“扬长补短、内外兼修、生态制胜”角度,向政府、产业联盟及创新主体提出针对性建议:政府层面,可在城市更新中推广BIPV、支持V2G参与虚拟电厂、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同时设立市级专项攻关“下一代电池材料”“燃料电池膜电极”等卡脖子环节;产业联盟可牵头制定“光储充”“V2G”团体标准并推动提升国家/国际标准,构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集体应对平台;企业需将FTO(自由实施)分析嵌入研发与出海全流程,领军企业可开放非核心专利构建生态、主导标准制定;高校院所则应围绕“补短板”技术组建跨学科团队,以“专利转化率与产业贡献”为核心优化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发布会的召开,不仅为深圳新能源企业提供了一份数据驱动的“创新导航图”,更将助力深圳巩固“光伏+储能”核心优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持续输出“深圳力量”,为中国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文: 蔡宇晴
编辑:蔡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