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深圳华强北街道“小个专”党群服务中心,早早坐满了带着笔记本的商户——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AI生成的小红书数码类爆款笔记,从标题设计到配图风格,每一条都标注着“AI制作要点”;台下,有人对着案例拍照存底,有人在本子上快速记录关键词,更多的人跟随讲师展示拿起手机或打开电脑,跟着一步步操作。一场“AI打造爆款小红书变现实战营”正热闹开展。
这样“即学即用”的实操教学,是华强北AI夜校的常态。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这所面向商户的“夜间课堂”始终紧扣“小个专”需求,从AI剪辑短视频到代码优化,从电商文案生成到营销数据分析,课程全是商户“用得上、能落地”的干货,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60场线下AI培训活动和56场直播,吸引16万余人次商户踊跃参与。
破局:商户的“AI烦恼”,被这所夜校接住了
去年初,华强北街道“小个专”党委的工作人员走访时发现,不少商户都在为“AI”犯愁,存在想赶AI热潮却不会用、用不起、用不好的痛点,这也成了区域数字化转型的“拦路虎”。
街道“小个专”党委立刻行动,联合经发、市监等部门,网格化分片包干,把35家专业市场跑了个遍,实地走访8000多家商户,开了36场座谈会,把大家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最终,联合深AI夜校推出“华强北AI夜校”,创新“线下培训+线上直播+商户互助”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扎根经营实际,不搞复杂理论,只教实用技巧,让AI从“概念”变成商户能上手的“生意帮手”。
成长:从“教学场”到“生态圈”,点燃互助共学新引擎
线上线下同步学,拓宽教学覆盖面。夜校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实训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满足多元学习需求。线上依托《华强夜话》栏目开设“云端课堂”,累计开展56场直播,覆盖商户3.6万余家,支持深夜回看、实时互动,实现“屏幕到工位”无缝衔接。线下则在“小个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手把手实操教学。60期线下实训下来,1.2万余名商户现场学过技能。
“邻居教邻居”点星火,学员变讲师传帮带。夜校采用“商户互助”模式,从学员里挑出学得好、愿意分享的人,培育出50余名“AI种子讲师”——这些人既是学员,也是“火炬手”,白天和大家一起做生意,晚上就搬个小板凳,分享自己用AI的经验。
跨平台拓展影响力,从一条街辐射大湾区。今年,华强北AI夜校还把“触角”伸到了跨平台——针对阿里巴巴用户开了“AI商业实战赋能营”,邀请国家认证高级企业内训师思齐、AI影视导演天朋参与课程研发,教大家用AI搞智能流量获客、优化办公流程,连东莞、广州的老板都专程来咨询,夜校的影响力早就跳出了“一条街”。通过定制课程、举办“AI+出海”产业峰会等活动,夜校搭建起“生态网”,并以“小个专”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形成“1+N”智慧服务网络。
成果:万家商户AI焕新,“电子第一街”奔向“全国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在华强北,有做拍摄生意的商户,学了AI换装、换背景技巧后,客户量直接翻倍;有硬件商户引入AI代码优化技术,项目开发周期缩短30%,越来越多商户养成了“白天守店忙生意、晚上挤时间补AI技能”的习惯。如今的华强北AI夜校,早已不是当初的“小课堂”,在华强北街道“小个专”党委的培育与护航下,以势不可挡的“燎原之势”蓬勃生长,成为覆盖全商圈、辐射多领域、助力11万“小个专”数字化转型的“参天大树”。
未来,华强北将以“党建+孵化器”为核心模式、以AI夜校为支点、“小个专”党群服务中心升级版3.0为平台,持续深耕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加速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向“全国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跨越,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更坚实的基层力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曾玮晴 焦文君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