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绿野仙踪调研队走进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石厦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青年人才返乡参与绿色农业生产的生态实践逻辑和绿色增收密码。位于广东省增城番石榴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石厦村始终以“名特优新”胭脂红番石榴为核心支柱产业,依托市委、区委和村委三级联动机制,叠加返乡青年的赋能效应,将其从地方“土特产”打造成“富民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与农民增收同频、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同步的特色路径。
在座谈会上,从党建引领的村党委书记刘洪威、分管农业的村主任刘海星,到注入青春活力的返乡创业者刘广照,他们共同表达了对发展家乡特色产业,以实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决心和毅力。近年来,石厦村番石榴产业版图持续拓展,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7000亩。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石厦村的番石榴实现了错峰成熟、四季挂果的美好愿景,成功培育出胭脂红、珍珠芭乐、四季红、黄金奶油等多个优质品种。其中,胭脂红番石榴凭借稳定产能与清甜软糯的独特口感,持续赢得市场青睐,成为“明星产品”。面向未来,石厦村将着力推进传统番石榴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级,全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电商物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番石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番石榴为主题的乡村采摘游,以乡村旅游助推番石榴销售,带动乡村振兴。
此外,在本村就业问题上,刘洪威同样充满信心。过去,受城市就业机会更充足、产业基础更完善的吸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如今,这一格局正逐步改变,部分曾外出打工、求学的青壮年,既怀揣着建设家乡的初心,也被家乡日益夯实的番石榴产业基础所吸引,选择返乡创业。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本村常住人口已接近95%,劳动力回流成趋势,正逐渐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团队在实地调研发现,返乡青年正成为推动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的中坚力量。在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胭脂红番石榴种植基地,成员们清晰地看到,果农采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农业技术,全链条践行绿色生产标准,既守住了果子的好品质,也稳稳托住了“健康无公害”的底线。这些绿色生产行为背后,正是以刘广照为代表的返乡青年,他们带着绿色经营理论回到家乡,先在合作社里蹚出路子,再带着全村果农一起搞绿色种植,用“示范带动”的方式,让原本的“绿果子”真正变成了能赚钱的“金果子”。
作为广州市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广州增城石厦胭脂红石榴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是返乡力量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合作社牵头人创立合作社后,积极对接科研力量培育优质品种,并在核心片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等现代化设备,让绿色种植技术落地见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除刘广照外,更多青年返乡加入,他们借力电商趋势,将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新理念带入农业。这一转型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番石榴售价,更让果农收益明显增长。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石厦村也面临着绿色农业推广的双重挑战。刘洪威在访谈中坦言,一方面,绿色种植技术引进、生态设施建设等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受短期经济效益驱动,对绿色生产带来的长期生态价值认知不足。这两大障碍成为制约产业向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
从“卖果难”到“供不应求”,石厦村的蝶变印证了返乡劳动力与绿色农业深度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石厦村的实践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以特色产业筑牢人才回流根基,以青年力量推动生产方式革新,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农民生态认知的提升,石厦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通讯员:华农轩
编辑:杨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