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秘境探险”的钱,先问问自己能担多大的责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0 23:00

近年,“秘境探险”安全事故频发。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博主组织的徒步活动正迅速兴起。他们以“打卡秘境”“穿越野线”等为噱头,通过社交平台灵活组队,或提供配套服务吸引爱好者,违规闯进明令禁止的未开发区域。报道提及的一个案例显示,一个主攻“子龙秘境”的商团收费4000元,声称露营海拔达到4580米。

违规探险的危害性已引起各方重视,有的地方还专门出台规定,对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但各类探险引发的安全事故仍处于高频状态。媒体报道提及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导致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指出,低海拔登山、徒步、穿越的事故数量高居各类活动前三,近两年三项事故之和占总事故比例均在80%以上。

如何减少这类安全事故,以往讨论比较多的是提醒参与者注意风险,但如今看来这种呼吁作用非常有限。随着各类探险生意兴起,过去单纯的徒步探险活动,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导致参与活动的门槛越来越低,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可能不升反降。

探险生意的出现,是探险需求和安全需求带来的必然结果。探险需求很好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那些传统、高人气的景点,一些小众、未开发甚至充满野性的线路,通常更具吸引力。当需求足够大,配套的服务必然会随之出现。现在媒体关注的探险生意,是特指那种个性化甚至是单对单的服务,最典型的比如有的商业徒步团队组织爱好者前往所谓的秘境探险。很多徒步爱好者有好奇心,但对风险往往又心存顾虑,于是,那些顶着领队头衔的探险生意人,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旦得知有人带,后者往往就按捺不住,以为组织者具备专业素养,因此可以降低参与门槛,一厢情愿地无视风险。

但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据媒体报道,这类组织者中,有的是以博主的形式来开展服务,其专业性堪忧。一方面是所谓的经验并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意外情况导致的责任问题,往往也没有明确。比如合同与保险问题,媒体报道提到,一家机构直接表示“不签署合同”;另一家虽列明合同条款,却在记者表明不符合“海拔3000米以上徒步经验”条件时回复“不用管,新手可去”;第三家则仅强调“户外登山不是旅行团”。

可见,这种组织可能只是玩野路子,并非正规意义的商业组织。探险生意人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来招揽生意,缺乏风险提示,所谓的责任划分,即便有往往也只是口头约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一旦出了问题,最后可能就没人负责,或者组织者根本就没有负责的能力。

看似红火的探险生意里,除了爱好者需要对未知的风险三思、做好自己的风险管理外,组织者尤其要想清楚其中的风险收益比,十次活动赚的钱,够不够补偿一次意外?这个生意的利润,真的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