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主权完整的象征。值此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21日,广东省档案馆推介一批馆藏的台湾光复历史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照片、图表、文书等,其中,收缴降敌职印、队印印模等部分珍贵档案是首次公布,真实再现了台湾受降前准备、受降典礼、军事接收、遣返日俘日侨等场景,见证了台湾重归中国版图的重大历史时刻,记录了台湾同胞一雪前耻的欢欣若狂,铭刻了中国人民重新屹立东方的伟大荣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美德。
档案展示现场
“明月何曾是两乡”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时,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投降。台湾、澎湖正式归还中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宝岛即将重归祖国版图之际,有关受降的准备工作随即展开。
是时,中国战区被划分为16个受降区,其中台湾、澎湖地区被列为第15个受降区,陈仪为受降主官,负责接收台湾、澎湖等地,受降地点在台北。日军投降代表为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所属部队。8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葛敬恩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为做好前期对接,国民政府还成立前进指挥所,由葛敬恩兼任主任。
10月5日,葛敬恩率全所官兵及媒体记者共71人抵达松山机场,筹备受降事宜。他们的到来受到台湾民众的盛大欢迎,人们个个手持中国国旗,边高呼万岁,边泪流纵横。
台湾光复的欢庆场面
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照片可以看到,6日下午1时,前进指挥所全体官兵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官邸旧址举行了第一次升旗典礼。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的台湾宝岛上空,祖国的旗帜重新冉冉升起时,全体官兵心潮澎湃。
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第一、二号备忘录可见,中方命令日方接受中方一切规定,告知台湾日军正式投降前应遵守的事项,要求日方送呈驻台日军的机构、人员、财产等名册、图表和清单,并准备中国军队登陆所需之军粮,听候呈缴。这次推介的档案还包括,前进指挥所副主任范诵尧等在台湾原总督府内两次与日军代表谏山春树就日军投降事宜进行谈话的有关情况记录。
万事俱备,万众瞩目。10月24日,台湾和澎湖列岛受降主官陈仪抵达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
“我们都是中国人”
位于台北市延平南路的中山堂,在日据时代称作“公会堂”,曾是清末台湾布政使司的衙门所在,见证了近代台湾一系列重大事件。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中山堂正式举办,国民政府人员、盟军代表以及台湾地方代表等共一百八十余人出席。
台湾省受降典礼会场
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山堂的讲台中央悬挂着“和平永奠”四个大字,下有孙中山先生遗像以及蓝底白字“V”字。会场外一副对联格外醒目,“光复旧河山,建设新台湾”,横批“台湾光复”。
这次推介的档案还再现了受降典礼的几个关键细节。9时起,陈仪在到场参加观礼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入席,在中方人员的引导下,日方投降代表、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参谋长谏山春树等鱼贯而入。他们在受降席前立正,向陈仪等受降官敬礼。陈仪回礼后,日本代表在投降席上就座。上午10时整,鸣礼炮,典礼正式开始。陈仪首先宣布:“本官奉中国陆军总司令何转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兹以第一号命令交与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受领,希即遵照办理。”安藤利吉听后微微点头,陈仪将受领证给参谋长柯远芬转交安藤利吉。
《中央日报》记者吴春鉴曾这样描述受降现场的日方代表:安藤利吉颤抖地拿起笔,不敢犹豫地在受领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最紧张的一刹那,全场屏息无声,其余日方代表都惨白着脸,低低地把头埋在胸前。安藤把受领证交给了谏山转呈陈长官,又是一个90度的鞠躬,然后坐下。陈仪阅后认可后,命令日方投降代表退席,前后总共为5分钟。
在万众期待中,陈仪发表广播讲话:“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世界周知,现在台湾业已光复。”陈仪广播完毕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划时代的典礼宣告结束。
下午3时,台湾各界民众代表在中山堂举行台湾光复庆祝大会。台北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街上人潮涌动,每个人都穿着鲜艳亮丽的衣服,脸上充满着喜悦的表情,街头鞭炮响个不停,几十年来被日本人禁止的歌仔戏、布袋戏、舞龙舞凤也纷纷出现在大街小巷,整个城市都沸腾了,化为一片欢乐的海洋。火炬大游行持续不断地举行了三天三夜。隔着照片档案泛黄的纸张,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锣鼓喧天、感受到男女老幼的欢欣若狂。
从1895至1945,整整50年光阴,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曾回忆,“台湾光复后,我们积极学习国语。在校园里同学们经常用简单的国语对话:‘好久不见了,你好吗?’‘我是中国人,你呢?’‘我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敢叫日月换新天”
受降典礼之后,台湾总督府的权限被废止,末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改任台湾省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部长,接受陈仪指挥,军事接收随即展开。
1945年11月1日起,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与警备总司令部组织台湾省军事接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若干人,陈仪任主任委员。
由于当时台湾日军分散驻扎,投降部队分地区进行缴械。其中,驻台北的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部缴械最快,11月15日至17日即由第七十军接收完毕。其余投降部队大多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缴械。最慢的是台中日军,但也仅用了两个多月。
收缴降敌职印、队印印模
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可见,接收的军品有战斗机、军用汽车、军马、机关炮、机关枪、手枪、军刀、山炮、掷弹器、防毒面罩、电报机、观测器材、医药器材等,很多军品都是连同附属装置一起整库被接收,就连飞机也和机场一同被整体接收。据当时参加军事接收的士兵回忆,武器弹药每样东西整整齐齐排在地上,武器保存得非常完好,日军部队站在旁边向中国士兵敬礼,一个连对一个连、一个营对一个营。从日军手上缴获的武器很多,有的部队里面每人都配发了一把日本的手枪,还有的部队马上就将从大陆带过来的汉阳造的步枪换成崭新的狙击手步枪。
顺利无阻的军事接收实属不易!要知道日据时期,大多台湾民众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都只能噤声。在光复前,台湾民众把日本警察叫作“大人”,一有警察靠近,大家马上就站得笔直,有时警察不由分说,一巴掌打过去,人们颠了颠又忍痛站直,然后警察再来一巴掌,如此反复。甚至有的小孩见到警察时浑身发抖,不敢坐也不敢站,只能跪在地上回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中国人民用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伟大胜利,是因为来之不易的胜利赢得了和平,是因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礼之道,和为贵”
缴械投降之后,台湾需要遣返的日俘日侨有将近50万人。遣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把他们集中在城市要道、在遣返前维持好秩序、安排好吃穿用度,又要将他们有序运送至港口、组织遣返的船只、制定周密的遣返计划,以确保在五个月内分期分批完成遣返。整个遣返的每一处细节真实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礼之道,和为贵”。
港口日俘登船情形图
在广东省档案馆馆藏里面就有这么两份图表,《港口日俘登船情形图》《基隆、高雄港口运输司令部日俘处理程序》。从中可见,当时在港口的仓库设有检疫场,每一个被遣送的日俘日侨在登船之前,都要按照国际检疫法,接受身体检查,进行防疫注射。如果发现问题,就会把他们转移到陆军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好了以后再遣送回日本。这样就能避免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疾病传染,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日俘日侨的健康安全。在这次推介的档案《战俘管理处之组成及工作概要》中清晰看到,日俘在营中还有放映机、收音机,可以观看影片,也可以收听国内国际各电台的日语新闻时事和政治演讲节目。为了确保他们健康,营中专设卫生检查之职,确保营舍饮水、厕所、沐浴、洗衣、垃圾、污水等安全。为保证他们遣返日本后的基本生活,他们还被允许携带现金、若干食粮、日常用品等行李。
1945年12月,第一批日俘开始遣送。截至1946年4月,除留用一小部分必要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之外,在台湾的近50万日俘日侨遣送完毕。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中可见,无论是接受检查、搬运行李、登船等,遣送全程中日俘日侨都井然有序。研究表明,遣送期间,几乎没有发生个人或群体性的针对日本士兵和日本平民的报复行为,这表明中国民众很好地控制了情绪,并给即将离开的日本士兵和平民以基本的人格尊重和人道关怀。
日本在亚洲,特别是在台湾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的军队、亚洲的军队以及各地老百姓对他们有着刻骨的仇恨,但是中国严格按照《波茨坦公告》,中华民族以德报怨,按照人道主义精神,将日俘日侨和平地遣送回去,这非常难得。而且,作为一个战败国的战俘、侨民,在遣送前有一个安全卫生的安置地,能收听电台广播、看影片,被遣送回国时可以携带衣服、被褥、粮食甚至现金,还能接受检疫、确保健康,这在当时放眼全球都非常少见,充分体现了中国“不念旧恶”“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将来,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刘雅琦 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