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志士丘逢甲《春愁》手稿抢救修复后,首度亮相广州!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21 17:43

今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21日,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广州市丘逢甲研究会、台盟荔湾区基层委员会、蕉岭县丘逢甲陈列馆等单位,共同举办丘逢甲档案史料及台湾光复档案推介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丘逢甲著名的诗篇《春愁》手稿经广东省档案馆抢救修复后,也首度亮相广州。

图片

推介活动现场

丘逢甲其人:爱国精神的不朽丰碑

丘逢甲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教育家与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他诞生于台湾这片美丽而饱经沧桑的土地,成长于清末民族苦难深重的特殊历史时期。甲午战争爆发打破了台海的宁静,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觊觎和肆意侵略,丘逢甲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毅然站在抗日保台的最前线。他积极组织义军,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爱国志士,誓死捍卫祖国每一寸领土,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图片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刺痛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丘逢甲目睹国家主权被践踏、民族尊严受侮辱,悲愤交加,三次刺血上书,言辞恳切,强烈要求清廷废约保台。这一壮举彰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厚热爱,其悲壮之举感人至深,令后人敬仰不已。

内渡大陆后,丘逢甲并未因暂时的挫折而放弃理想抱负。他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兴办新学的实际行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致力于培养一代新人。他创办新式学堂,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培养了一大批心怀家国、立志富强的优秀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经验,蕴含深刻智慧和有益启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丘逢甲档案:家国情怀的珍贵记忆

当天展示的这批珍贵的丘逢甲手稿档案,形成于1895年至1912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诗歌、文集、日记、信函四大部分,共计17册又19封,1092页,是目前已知的保存最完整和系统的丘逢甲原始手迹集群。

在诗稿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丘逢甲炽热的爱国爱乡之情。还记得丘逢甲著名的诗篇《春愁》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图片

《春愁》手稿

在推介活动上,记者看到了《春愁》的珍贵手稿。他的不朽诗篇,以深沉的情感、激昂的笔调,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丘逢甲曾孙、广州市丘逢甲研究会会长丘志斌说,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丘逢甲痛定思痛,写下了《春愁》这首诗。这首诗不仅在课本里出现过,时任总理的温家宝曾以《春愁》道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期盼。

丘志斌谈到,早在青年时代,逢甲公诗名即已享誉全台。内渡后,逢甲公作为“诗界革命”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影响甚至扩展到南洋地区。在台湾地区,逢甲公至今仍受敬仰,建有逢甲大学、丘逢甲纪念碑以示纪念。纵观其诗歌,爱国情怀贯穿始终,情感强烈鲜明,语言自然质朴,亦雅亦俗,在当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统战等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提供丰富滋养。

图片

《春愁》

除了《春愁》这首诗,记者还看到了《送颂臣之台湾》、《天涯》、《往事》等丘逢甲诗作手稿。

在文集和日记里,我们则看到了丘逢甲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深邃思考和远见卓识。他主张教育救国,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其信函手稿,则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丘逢甲组织义军抗日保台的艰辛历程。一封封书信,字字血泪,句句情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这些信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风雨如晦时代爱国志士的崇高气节和坚定信念。

广东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研究丘逢甲生平事迹和思想的重要依据,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近代文学史、教育史、华侨史以及台湾人民抗日史的珍贵史料。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源,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丘逢甲曾孙丘志斌:期盼两地手稿早日合一

据了解,丘逢甲后人已经把所有关于丘逢甲的手稿寄存到广东省档案馆。丘志斌说,我的曾祖父丘逢甲先生留下来的手稿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已经捐赠到了台北市历史博物馆,另一部分就是今天展出的,我们家族寄存在广东省档案馆这里的手稿。

他谈到,逢甲公现存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柏庄诗草》与《岭云海日楼诗钞》中,《柏庄诗草》是逢甲公青年时期的代表作,诗二百六十多首,在乙未战争的时候遗失,直到1978年由台湾文史专家陈炎正先生发现,丘氏后人购回后捐赠到台北市历史博物馆。而《岭云海日楼诗钞》手稿是逢甲公在1910年整理了他內渡后的作品,诗一千七百多首,逢甲公逝世后,由他弟弟丘瑞甲、丘兆甲整理成册,于1913年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名出版,多年来在两岸多次再版,逢甲公诗作中的爱国爱乡之情得到了广泛传扬,这批手稿后来传到我爷爷丘琳、我父亲丘应枢手上,后来成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的丘逢甲研究的重要材料。

图片

丘志斌回忆,在我小时候,家里人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把一个旧木箱和一个旧铁箱的书拿出去路边晒太阳,我也在旁边玩耍,也不知道这些书有多重要。由于长时间保存不当,还是让这批手稿受潮被虫咬了。为了更好挽救这批手稿,2002年的时候,我的父亲丘应枢、叔叔丘应榆、大伯丘晨波商议决定把这批手稿和相关史料托管给广东省档案馆,也正是省档案馆的精心修复,细致保存,使这批手稿才能保存至今,展示在各位面前。

他还向记者介绍,丘逢甲的长子丘念台继承了逢甲公强国复台的遗志,在局部抗战时期,“二次出关,三次出塞”,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创办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进行抗日宣传、建立战时学校、搜集日军情报等工作。念台伯公在惠州解救了5名台籍爱国青年,并邀请他们加入东区服务队,这时候两岸同胞就携手共同抗日了。

另外,广东省档案馆还收集整理了丘琳的相关史料。丘志斌说,丘琳是丘逢甲的次子,也是我的爷爷,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任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兼办公室主任,教授日语,并负责教务、行政事务。广州沦陷后,他主持法学院多次迁校,从广东到云南澄江,再到粤北坪石,后又迁至蕉岭,都是由爷爷主持各项事务。在撤离的时候,情况危急,为了救出学院的档案材料,他甚至把自己的行李都丢了。为战后学院档案材料留存立了功。解放后,爷爷加入台盟,参与筹备广东台盟,曾当选为主任委员,还曾经担任广东省人大、政协、全国政协的相关职务。

“现在丘逢甲的手稿分开两地保存着,希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让丘逢甲的诗作也能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丘志斌如是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王寒 刘雅琦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