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城市污水里藏着许多秘密——它不仅能够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甚至还能辅助缉毒、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水务科技创新实践。
10月21日,首届珠海市水务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从海水淡化到智能水表,从AI管道检测到数字孪生防汛系统,一系列“黑科技”正悄然改变着珠海市民的用水与生活方式。而这些技术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城市安全、民生品质与可持续发展的“水务革命”。
破解“咸潮之困”,未来水龙头流出“纯净水+”
“珠海和澳门近90%的原水都来自西江,一到枯水期,咸潮上溯,供水就面临威胁。”珠海水控集团总工程师赵凯表示。为破解这一困局,在本次大会中珠海首次大规模布局海水淡化,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碧水源公司签约合作。
“海水淡化的产品水,其实就是纯净水。”赵凯解释道,“我们通过反渗透技术去除所有细菌、病毒和盐分,再重新加入有益矿物质,水质比自来水更优。”据悉,珠海首个海水淡化试点项目计划于年底动工,日产3万吨,未来可扩至15万吨,满足香洲区约2/3居民的日常用水。
更令人惊喜的是,海水淡化成本已大幅下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黄浩勇介绍,国内海水淡化平均成本约为5–8元/吨,而以以色列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海淡工程成本约为3-4元/吨;国内南水北调的成本为2.33元/吨。“珠海因原水浓度低、工艺成熟,可将成本控制在4-5元之间,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赵凯透露,这一技术不仅保障供水安全,还将带动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海水淡化使用只作为极端情况下的保障机制。”赵凯告诉记者。
管网修复不用“开膛破肚”,院士工作站让城市“少折腾”
家里突然停水、门口道路因维修被挖得坑坑洼洼——这些困扰市民的日常问题,正随着大会中“管网工程国际院士工作站”的落地而迎来转机。
当天,珠海水控集团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管网工程国际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科研与人才力量同步集结,成为珠海推进城市水务感知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
据了解,该工作站由中山大学马保松院士团队牵头,研发供水管网爆管风险预测技术,能提前识别隐患,防患于未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将推广“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无需挖开路面即可完成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研究生实践基地则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桥梁”,既解决企业创新型人才短缺,也为高校科研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培养更多“能打仗”的水务新兵。
手机查水质、AI防内涝,科技让水更“透明”
在珠海,智慧水务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市民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家中用水量、接收异常提醒。
“我们构建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水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赵凯介绍,通过分区计量系统和AR智慧管网,漏损点能被精准定位,维修效率大幅提升。此外,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内涝风险,帮助市民提前规划出行路线。
与此同时,珠海水控集团正加快污水治理体系升级,构建从源头排查、过程监控到末端治理的闭环管理系统。过去依赖“末端拦截”的模式,如今已转向“前线探情”,力求在污染发生前就锁定风险点。为此,该集团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老旧管网更新、雨污分流系统优化等工程,并建设“智慧水务”平台,通过传感器布点与数据算法联动,实现对水质、水量、水压等关键指标的实时掌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指出,人类对污水的认知已进入第四阶段——从污染物、能源、可回用水源,进化为蕴含多种信息的“数据矿藏”。
据了解,珠海已建成超96万公里排水管网,并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广东省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重点实验室”,聚焦污水因子识别、健康风险解析与安全预警模型构建。该体系未来将在公共安全、健康管理与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城市运行提供更精准的感知支撑与风险预警。
清单引领、揭榜挂帅 水务创新“不玩虚的”
为推动科技创新“接地气”,珠海市水务局于大会发布了《2025年度水务科技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智能监测与预警、供排水系统优化与调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10余个重点应用方向。
珠海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韦家庆介绍:“应用场景清单发布是我们今年重点推进的水务科技工作要点之一。本次首次系统梳理出27个应用场景,每项都源于一线需求,经过征集和论证后形成需求清单,并通过公开发布,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广泛征集解决方案,催生更多合作机会,助力珠海水务高质量发展。”
从海水淡化到智慧调度,从管网修复到污水资源化,珠海正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韧性、更智慧的水务系统。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珠海市水务局局长许蓓蕾在大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水务系统更聪明,还要让市民更安心、城市更美丽。”珠海水务科技正向智慧化、韧性化、融合化的方向纵深发展。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水城市,正悄然成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赵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