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南都记者从“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将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推动未来产业聚势成链、加速崛起。
其中,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形成万家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融通发展的态势。
10月21日,“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举办。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
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表示,广州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3大方向、联动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3个端口、依托7大高水平平台,推动1批极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吴富伟特别提到,要以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引导有优势、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盘活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中试验证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熟化。
据悉,广州还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端交流活动,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
推行“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
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未来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金融服务等一系列创新生态的营造。
今年9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印发《广州市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对投向未来产业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基础补偿比例上额外提高15个百分点,激励银行更积极地服务未来产业。
与此同时,广州还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机制。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突破传统监管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我们要打造‘人无我有’的政策高地。”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印表示,下一步,广州将探索细胞基因领域地方立法,从政策层面支持探索“10+n”医疗签证等试点工作,健全相关管理规定与实施细则,为医疗机构和企业提供更规范、更安全的政策环境。
孙翔透露,广州在空间布局上,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在企业培育上,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开放100个首试首用示范场景
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
开放的应用场景是未来技术的“试验田”。《实施意见》鼓励政府机构、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持续征集发布未来场景技术清单,打造首试首用示范场景。
6大核心产业是应用场景开放的“主战场”。据悉,广州将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全球领军企业,面向未来出行、无人工厂两大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具身智能领域则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以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为突破,以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为支撑,加快在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场景规模化落地;细胞与基因领域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平台,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前沿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梯队,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用与智能制造等高端核心材料体系;深海深空领域则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拳头重器,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等商业化发展。
孙翔表示,广州将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美苏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