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基层,广州勇破题。广州正在全市范围开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评估活动。该活动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南方都市报实施,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系统梳理、科学评估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改革样本,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探路。
前期经过市委改革办、南方都市报多渠道系统梳理、广泛收集,活动共汇总400余份案例,经初步筛选和比选形成候选案例池,共有90份案例入选。为对候选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严格评选,10月17日,由南方都市报搭台,广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专家研讨会顺利举办,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校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组成评审团,对案例展开综合评审。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出席活动并致辞,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王卫国作为活动主办方代表参与评审。
广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专家研讨会现场。
紧扣六个城市目标
挖掘基层改革“广州经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肩负着为全国深化改革探索新路的重要使命。5月7日,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争创试点推动引领型改革,积极争取、高标准实施国家及省赋予的改革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改革经验。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也将为广州提升城市品质、推动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契机。
为精准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鼓励和支持基层改革创新探索,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今年8月,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南方都市报,在全市开展广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评估活动,通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深入基层走访、利用大数据技术、调动专家力量等多种方式,收集具有显著成效和推广价值的改革案例。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表示,2023年开始,广东连续三年开年“第一会”聚焦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南方都市报在2023年初第一时间成立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率先亮出高质量发展智库媒体研究定位。去年以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广州先后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和“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成员奔赴广州11区进行全覆盖、系统化的深调研,全面梳理了广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先进经验与创新模式。
刘江涛指出,此次活动依托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旨在挖掘一批示范性强、引领性突出的改革案例,提炼其经验内核,助力基层创新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也为谋划制定“十五五”改革举措积累更多行之有效的创新范例。
科学评估多轮筛选
推动形成改革创新案例清单
在案例收集阶段,课题组以六大目标为分类框架,通过系统内推荐、记者跑线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基层改革实践样本。活动共收集了400余份案例,涵盖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百千万工程”等多个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覆盖全市11区、143个街道和34个镇,展现出广州基层改革的广度与深度。
经过初步筛选,90份案例进入候选池。课题组聚焦广州市“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结合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建立了创新价值、实施效能、可复制性三个评估维度。为对候选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严格评选,课题组特邀一批高校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组成评审团,多维度立体式对候选案例进行综合评审,从中评选出一批代表性案例。
后续还将举行改革专项小组评审会,并对入围案例进行实地核实。最终将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形成“广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清单”。
除案例清单外,课题组还将依托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系统提炼广州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多份智库成果,推动“点”上的成功实践,转化为“面”上的制度成果,为广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扎实样本。
作为深耕广州、辐射全国的智库媒体,南方都市报自2014年起即持续关注并记录广州改革进程,连续多年发布《广州城市治理榜》,并承办广州市首届“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估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城市治理案例评估体系。
接下来,南都将以此次案例评估为契机,继续为广州基层改革“精准画像”,形成更丰富的课题成果,助力城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绣花”功夫绣出人民城市:
广州案例充分诠释基层“微创新”
在广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改革创新案例专家研讨会上,90份入围案例接受评审团集中评议,将诞生一批代表性案例进入下一阶段评选。评审团一致认为,这些案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广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注脚,展现广州鼓励基层开展自主创新、推动自下而上改革的制度活力,并涌现一批“微创新”式的“绣花”成果。专家指出,随着改革从表层实践走向体制机制纵深,散点式创新正逐步迈向系统集成,有望塑造更多全国性示范标杆,持续激活广州的改革基因与创新动能。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基层探索与国家治理同频共振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改革灵感的源头活水。
“广州的改革亮点在于赋予基层充分的探索空间,围绕中央部署的重点任务,在基层一线寻找解题路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文宏表示,这具体体现为两大路径:一是自上而下针对典型问题的授权改革,二是自下而上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两方面协同发力,呈现了国家治理定点突破与基层智慧实践的契合,平衡多方利益,实现改革成效最大化”。
文宏进一步指出,这些入围案例在国家治理目标与社会服务需求之间建立起有效衔接,在政策合规框架内精准对接资源、破解堵点,既达成监管要求,也减轻群众负担,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本。多位评审专家也强调,案例普遍贯穿“以人为本”的价值主线,折射出广州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深层变革。
结合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二保洁所所长王凤丽指出:“百姓的诉求无论起点何在,最终都回归生活本质。”她发现,入围案例既有战略高度,又具民生温度。例如,伴随民法典施行,广州基层在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基础上,创新推出“零物管”社区治理模式,成为一次极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基层实践。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法丞汇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桂芬对涉及“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的案例感触颇深,她曾就该议题深入调研并提交提案。“这些案例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现实投射,彰显广州始终将‘人’作为改革逻辑的起点与归宿。”
小切口破题,大格局改革:
“问题导向”催生治理新路径
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必须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州的基层创新始终锚定“问题导向”,以务实举措回应民生关切。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叶玉瑶指出,许多案例从具体场景切入,开展“微创新”实践,实现“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形成一批可操作、可推广的治理举措。她认为,这类改革立足实情、注重实效,既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也具备高度可复制性。
“针对同一类民生难题,不同区域从多元路径探索解决方案,体现政府治理在‘精度’上的持续提升。”胡桂芬补充指出。
现代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的角度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婷以生态治理为例,提出现代治理需融合多元视角。她指出,政府、学界与市场正在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推动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位于广州的大源村——曾被誉为中国首个“百亿淘宝村”,在面对发展伴生的社会问题时,以生态建设推动社区整体提升,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这种‘危中寻机’的思路,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展现出基层改革的独特魅力。”
用需求牵引改革、用问题倒逼改革,小切口成为诸多改革创新落地的第一步。广州市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税系副教授魏朗建议,改革要在“深突破”基础上强化“广协同”,推动个案创新向机制构建跃升,进而凝练为“广州经验”。
从“散点”到“系统”:
制度创新让成果可复制、能推广
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支撑,也是经验得以固化推广的关键。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既有制度约束,实现机制性与制度性突破。”文宏强调,基层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共性,但解题路径多元。上级政府应加强系统梳理,识别问题背后的制度成因——是制度缺位、重叠还是交叉?进而通过优化与整合,构建标准化流程,将创新实践“固化”为可推广的发展框架,从而打造全国性样本。
胡桂芬以广州南沙在全国首创的“要约和解程序”为例,指出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突破。据悉,该机制借鉴域外法经验,在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允许当事人参照类案提出和解要约,并配套诉讼费调节机制,以低成本、高效率化解纠纷。“通过机制化建设,将实践要素固化下来,形成高效的社会治理模式,极具示范意义。”她称。
叶玉瑶进一步指出,入围案例也体现了“制度集成”特征,“许多案例并非依赖单一政策推动,而是通过‘政策组合拳’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实现系统效能提升。”她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认为这是大湾区在数字治理领域的重要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突破城市的概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也谈道,广州要立足湾区、服务湾区,改革的一大重点在于突破传统的城市治理方式,发扬市场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机制形成。
跨界协同与数字赋能:
集成改革释放叠加倍增效应
现代城市治理讲求精密智控、系统集成,集成式改革正逐步重塑城市治理范式,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
周婷指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虽异,却共享某些演化逻辑。借鉴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与更新机制,可赋能城市治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价值转化。在广州的实践中,自然与城市的互动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推动技术、管理与服务在城市治理中深度融合。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CTO、广东省现代移动互联网研究院联席院长陈天指出,“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流程再造与制度创新,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提升群众与企业办事体验。“流程优化会反哺制度更新,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广州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文化碰撞越激烈的地方,越能产生新的观念、产品。”江冰从文化视角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文化交融高地,激烈而开放的文化碰撞持续激荡新观念、新业态,将为广州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意活水。
胡桂芬则提出,广州未来可在四方面深化探索:“做加法”——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做减法”——简化流程、提效赋能;“做乘法”——推动跨系统协同;“做除法”——破除陈旧机制,推进深层改革。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执行策划:周昌和
统筹:冯芸清 李竹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李竹 王美苏 蒋臻 实习生 陈卓仪 赵瑞琦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黄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