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能否用作烤肉燃料”争议背后的积极意义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1 23:03

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引发关注的不是美食,而是烤制美食的燃料——店家发布的视频显示,他们使用的是玉米。视频迅速引发网友争议。有人直指这是“浪费粮食”,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只是营销噱头。面对争议,店家回应称,所用玉米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部分为陈化粮,并强调这不算是浪费,反而是在帮助农民。

首先要明确,拿玉米当燃料并非毫无根据地乱来。玉米的用途除了最常见的食用(约占10%)之外,还广泛用于制作饲料(约占60%)和工业消费(约占30%),而工业用途之一正是制造酒精和燃料乙醇。从这个角度看,将玉米用作燃料的做法早已存在,区别可能仅在于直接使用还是间接使用,有没有经过深加工。

既然如此,为什么烤肉店的做法还会引发批评?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直接烧掉玉米带来的情感冲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粒粒皆辛苦”的惜粮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对老一辈而言,粮食短缺的记忆并不遥远,内心始终存有对粮食的敬畏。这种集体记忆必然使社会对粮食浪费问题格外敏感,以至于忽略了店家使用的主要是不宜食用的陈化粮等细节。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对事实的误判,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自然流露。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中,金黄的玉米作为丰收的象征,其被直接燃烧的画面,很容易在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安。

从经济理性角度分析,店家的说法不无道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本就是一个复杂过程,不同品质的粮食有不同用途:优质粮作为口粮,次等粮作为饲料,陈化粮则可用于工业领域。如果某些玉米因品质问题已无法进入食用环节,那么将其作为燃料,确实可以说是物尽其用。店家声称的“帮助农民”也确是如此——为低品质农产品开辟销路,客观上能够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可以发现,除文化心理因素,批评浪费粮食主要源于对粮食安全的关切。不过粮食安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落实到具体载体上。除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人”,即让种粮的人有动力、有积极性,其中关键一点是不能“谷贱伤农”,避免打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少量积压的、品相不佳的玉米被烤肉店收购用作燃料,实际上保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收益预期,这对粮食安全是有益的。

深层次看,这场争议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碰撞。在从短缺经济走向相对丰裕的过程中,人们对资源利用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年青一代缺乏饥饿记忆,更倾向于从经济效率和个体权利角度思考问题;而年长一代则往往带着历史积淀的谨慎,更强调资源的节约与共享。这种代际差异,加上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使得社会在类似问题上很难快速达成共识。

无论如何,这类争议的存在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它表明公众对粮食问题保持着敏感,这种敏感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频繁的今天尤为可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朴素的情感关注转化为理性的公共讨论,既尊重个体的经营自主权,又充分考虑社会整体的资源优化。□ 胡一刀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