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总策展人王绍强:期望留下“开放与坚守并存”的广东印象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10-24 11:1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于10月18日至11月15日登陆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活动,不仅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更为粤沪两地的文化交融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都娱乐推出人物专访系列,对话美术大展与舞台剧目的主创代表,揭秘幕后创作的鲜活故事,探讨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交流互鉴。

10月 18 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磅项目 ——“其命惟新 ——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盛大启幕。 

此次展览以近 2 万平方米展陈空间、超 800 件 / 套广东美术精品,构建起多维立体的百年艺术图鉴。七大主题板块从 “洋画运动” 到 “当代艺术实践”,系统呈现广东美术革新脉络;三个特别项目聚焦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个案与广州三年展文献,深挖艺术传承内核。更暗藏多处粤沪文化交融亮点:高剑父在沪创作的《东战场的烈焰》还原国画革新历程,鲁迅发起新兴木刻运动时粤沪艺术家的呼应实践,当代艺术家作品展现两地交流新果,让百年文脉共鸣清晰可感。

800x534_68f8468b321a1.jpg?X-Amz-Content-


开幕几日以来,不的上海本地观众如何欣赏这场“粤式美学盛宴”?粤沪两地的文化对话有了哪些新的进展和呈现?作为展览 2025 上海站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南都独家专访中,揭秘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背后的匠心与深意。

据王绍强透露,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作品遴选是系统性工程,由多方共同参与完成。这次展览启用高级别的运输与布展安全措施:前期逐件重新测量作品尺寸,精准核算布展路径、门与电梯宽度,定制运输方案;全程采用恒温恒湿专业运输车辆,每件作品配专属木箱,箱内用泡泡纸等材料隔绝震动。不同材质作品采用差异化防护手法,比如油画需额外加装防压衬板。“每一幅画都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感。”

图片


“ 我不希望观众留下的‘广东印象’是单一的 ‘岭南画派’标签,而希望他们带‘开放与坚守并存’的认知 —— 看到广东美术既敢于吸收西方艺术、拥抱现代媒介,又始终扎根本土文化,这种 ‘不墨守成规、不盲目跟风’的精神,才是广东文化的核心魅力。”王绍强说道。

A

“每件作品都是广东美术百年进程里的明珠”

南都:800作品这背后是一场庞大的协调工作你和你的策展团队在作品遴选和讨论中秉持怎样的标准如何选出这批最能代表广东美术成就的力作借展汇聚了来自哪些地方的力量

王绍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作品遴选是系统性工程,由多方共同参与完成。这次作品首先从“历史脉络”“实践成果”“精神传承”三个维度定位广东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贡献与地位,遴选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经典名作。第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能够突破传统,传承“惟新”精神的现当代艺术新作。第三,在遴选上聚焦时代议题,新增多幅主题性创作新作大作,呈现广东美术扎根现实的传统。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传递“其命惟新”的精神内核,呈现广东美术百年未断的革新基因,强化其推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历史定位。

图片


本次展览我们在2017年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基础上新增四类重要内容:一是“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板块的现当代艺术新作,涵盖实验水墨、跨媒介装置等多元形式,展现广东当代艺术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二是“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特别项目,通过历年展览文献、资料等,呈现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轨迹;三是本次展览新增多幅主题性创作新作大作,聚焦时代议题,延续广东美术扎根现实的传统;四是借助光影美术馆、动态投影等沉浸式体验技术,让静态经典名作焕发动态生机。

由于我们这次大展汇聚了广东美术之精华,而广东美术界优秀作品遍布全国,因此得到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雕塑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肇庆市高要区黎雄才艺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深圳市龙华区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南都这样一个级别的展览其保险估值是否创下了广东美术馆外展的纪录在艺术品运输布展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有哪些细节措施你和团队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确保它们如期与上海观众见面的

图片

王绍强这是广东美术馆外展中规模相当大的一次,保险估值也创下历史新高。我们团队提前数月与上海美术馆对接,反复推演装裱、包装、运输、卸货、布展等每一个环节,解决尺寸适配、温湿度调控等难题,最终确保了展品如期安全亮相。这次展览启用高级别的运输与布展安全措施:前期逐件重新测量作品尺寸,精准核算布展路径、门与电梯宽度,定制运输方案;全程采用恒温恒湿专业运输车辆,每件作品配专属木箱,箱内用泡泡纸等材料隔绝震动。不同材质作品(如水墨、油画、版画)采用差异化防护手法,比如油画需额外加装防压衬板。每一幅画都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感。

南都众多展品中如果请你选择几件非看不可的作品或沧海遗珠”,你会选哪些它们分别讲述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又如何体现了展览立体图鉴的叙事目标

王绍强在这次大展中,每件作品都是广东美术百年进程里的明珠,是“立体图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初次了解广东近现代美术的观众,或许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作品,开启这段艺术之旅:

李铁夫《盘中鱼》是广东画家在洋画运动中“勇立潮头”非常典型的诠释,作为广东地区最早一批留学美国的画家以及革命家,李铁夫以出色的写实风格与艺术热情为尚未建立起西画体系的广东地区乃至中国画坛踏出先行的脚步。

高剑父的《东战场的烈焰》以画笔为 “史笔”,用洋画语言刻画真实战场的实践,既突破了岭南画派早期 “折衷中西” 的艺术边界,更以 “直面现实、呼应时代” 的革命态度创作。

潘鹤代表作《艰苦岁月》是“为时代讴歌”的经典范本。他摒弃传统雕塑的宏大叙事套路,用写实手法让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情感感染力,既记录了特殊年代的人民风貌,更以艺术力量鼓舞人心,成为广东美术在“激情岁月”中服务时代、传递精神力量的标杆。

黎雄才的《迎客松》作品尺幅巨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此幅作品中的松树已经不仅是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存在,而是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中松树的点缀作用,成为画面中具有核心审美价值的一种精神表达。

而在当代部分,可以关注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长卷,长16米、高3米,全画描绘新疆地缘特色自然景象,以及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等新时代建设和社会蓬勃发展下的崭新面貌。

还有许钦松、李劲堃、林蓝、梁铨、周力传承“惟新”精神的现当代艺术新作。希望观众们在广东美术百年的精品力作面前,感受到穿越百年、直抵人心的温度与力量。

南都上海及长三角观众的艺术鉴赏口味素有自身传统你们是否有特别的机制或设计来观察和收集他们对广东美术的反馈你最想从他们那里听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评价此前,“其命惟新先后在北京广州香港三地展出回首前三地的展览你们总结了哪些经验

王绍强我们期待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到现场看展的观众,为广东美术百年的精品力作提供新的思考和解读。此前在北京、广州、香港三地展出时,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北京,观众更关注广东美术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整体贡献,我们便强化了学术板块;在香港,侧重粤港澳艺术联动,补充了更多侨乡美术文献;在广州,更聚焦本土的历史和经验。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我们才更有信心将一个立体、丰满、与时俱进的广东美术形象,呈现给上海这座兼具深厚传统与先锋精神的城市。我们真诚地希望,上海站不仅是作品的呈现,更是一场能够引发思考、连接情感、共创未来的文化盛宴。期待在展厅里,听到您的声音。

B

百年来广东美术始终与社会同频

南都你此前提到南方视角联动全球南方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以广东美术为代表的新南方艺术”,相较于欧美中心叙事其最独特的未来价值是什么它可能为全球艺术界贡献哪些新的议题和方法论

王绍强广东不仅处于中国南方,从港口开放伊始之际便和全球南方产生了链接,从海上之路辐射全球南方,广东不仅处于中国南方,从港口开放伊始便与全球南方产生深度链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地。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以广东美术为代表的“新南方艺术”,最独特的未来价值在于提供“双向互鉴”的艺术视角——它不是简单的“东方模仿西方”或“西方凝视东方”,而是基于自身海洋文化基因,既吸收外来养分,又向外输出本土经验。这种价值具体能为全球艺术界贡献两大议题与方法论:一是“地域文化的全球表达”,比如广东外销画既保留岭南民俗元素,又融入西方绘画技法,为当今如何让本土艺术被全球理解提供了历史参照;二是 “艺术与社会变革的共生”,从新兴木刻记录民众生活,到当代作品聚焦湾区发展,广东美术始终与社会同频,这种 “扎根现实的创新” 方法论,能为全球艺术界应对 “艺术脱离大众” 的困境提供思路。未来,我们还将通过与全球南方国家美术馆的合作,进一步挖掘这种价值。

800x534_68f8468a8f9ca.jpg?X-Amz-Content-

南都当展览闭幕作品归库你最希望这次广东美术的上海之行留给中国美术界的最持久的遗产是什么是启发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是促成了一个长期交流机制还是重塑了公众对广东文化的认知你希望观众在看完展览后带着一种怎样的广东印象走出美术馆

王绍强粤沪两地文脉是百年相连,而这次的互动是多年来的最深一次,希望在此基础上能给美术界地域美术的交流一份答案,以水路为文脉,在交流的历史里梳理一个可能性,希望能给有着同样海洋文化背景的上海另一种美术视角,留给中国美术界的持久遗产,是 “地域美术交流的新框架”—— 以粤沪文脉为范本,打破 “地域美术孤立研究” 的局限,从 “互动视角” 梳理不同区域美术的关联。

比如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意识到广东美术与海派美术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滋养、共同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这能为其他地域美术研究提供借鉴。同时,我们也希望和上海开展联合策展、藏品互借、学术研讨等长期合作,让这次互动成为两地交流的起点而非终点。

至于观众的 “广东印象”,我不希望是单一的 “岭南画派” 标签,而希望他们带走 “开放与坚守并存” 的认知 —— 看到广东美术既敢于吸收西方艺术、拥抱现代媒介,又始终扎根本土文化,从外销画到当代湾区作品,这种 “不墨守成规、不盲目跟风” 的精神,才是广东文化的核心魅力。最终的 “广东印象” 由观众定义,但我们期待这次展览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理解广东美术多元性的大门,也希望观众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真实的反馈。

800x583_68fadb609eab5.jpg?X-Amz-Content-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图片受访方提供

编辑:蔡思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