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扇门,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新兴社区的网格员小吕已经记不清敲了多少次门。门内,是独居在出租屋的文先生,他因腿部疾病行动不便,无稳定收入,已欠租一年,并多次流露出轻生念头。
近日,当文先生最终点头同意返乡,并踏上返回陕西老家的归途时,一场持续数月、横跨粤陕两地的救助,近日终于落下帷幕。独居多年的文先生在新兴社区工作人员的持续帮扶与耐心劝导下,终于放下心结,踏上返回陕西老家的归途。而这场救援的起点,源于他和房东几乎同时向社区发出的求助。
文先生租住于梅林街道新兴社区上梅林新村,今年以来,因腿部疾病恶化,他失去稳定经济来源,开始无力支付租金,已拖欠房东一年租金约2 万元,并多次通过民生诉求平台反映困难,同时因长期未与家属取得联系,产生了轻生想法,并提出拒绝返回原籍、申请深圳救助的诉求。
新兴社区迅速行动。上门走访看到的情景更让人担忧:灯光昏暗,文先生因腿疾行动艰难,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无望。社区迅速启动了响应机制:社区沟通员主动介入,多次组织双方当面沟通,同时跟房东耐心解释,稳住了房东的情绪,达成了暂缓催缴的协议;社区民政专干和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给文先生送上了米、油等生活物资,保障其基本生存。然而,这些“兜底”措施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根据国家现行救助政策,经核查,由于文先生户籍不在深圳,他无法享受本市低保等专项救助。面对此路不通,社区工作人员随即转向研究深圳的临时救助政策,试图寻找突破口。然而,申请该政策需提供近一年的医疗证明及相关社保记录,文先生同样无法提供,因此也不符合申请条件。至此,两条常规路径都被证明走不通。最终,唯一的、可持续的出路,是协助他返回原籍,申请户籍地的保障政策。
但是文先生对“回家”二字抱有极大的心理抗拒,沟通成了此役中最艰难的一环。社区沟通员小余接过了最重的担子。
“最初一提回家,他的情绪就非常抵触,甚至把我们赶出门。”新兴社区的沟通员回忆,文先生的心理压力极大——离乡近二十年,辗转多地就业,如今一身病痛、身无分文地回去,他感到“没脸见人”,担心被乡亲嘲笑,对陌生又熟悉的故乡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每一次上门,沟通员坐的就是“冷板凳”。他们不谈大道理,而是从拉家常开始,一点点重建信任。“我们告诉他,困难不是他的错,生病、遇到困境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回家不丢人。”
真正的转机,来自跨越广东陕西两省的精准协调。新兴社区与文先生户籍地——陕西省西乡县汉中市城关镇城内街社区及当地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在一轮轮电话和公函往来后,沟通清楚文先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对方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只要文先生返回,当地政府将依据政策,立即启动程序,为他提供申领低保、特困供养、独生子女父母等补助,保障他的基本生活和医疗。
手握这份确切的政策承诺,沟通员的劝导有了最坚实的基石。“我们不再空泛地安慰,而是给他摆事实、讲利害、画蓝图。”沟通员为他细细对比:留在深圳,政策不符合,租房纠纷无解,未来一片迷茫,向其详细解读深圳临时救助政策,避免其对救助政策产生误解;返回老家,政府马上接手,生活有低保,看病有补助,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安稳归宿。
“是真的吗?回去真的有人管吗?”文先生反复确认着这句话。沟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户籍地政府的承诺,并协助他与老家社区工作人员通了电话。当从电话那头听到熟悉的乡音和确切的保障安排时,他心中冰封的壁垒才开始真正融化。
那一刻,工作人员知道,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叩开了他的心门。点头同意的瞬间,文先生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如释重负。在了解全部原委后,房东的焦虑转为理解与善意。他主动提出,欠租暂且不提,未来有能力再补上。“只要人平安,比什么都强。”他轻声说道。这份不计得失的体谅,瞬间融化了在场每个人的心。更贴心的是,房东为文先生买好了返乡的车票和一些食品、药品,还给了2000元应急,并细心安排管家一路护送,“他腿脚不方便,路上总得有人照应。”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的是一份将租客当作老友的牵挂。
社区协助其对接返程事宜,在社区和房东的协助下,文先生现在已经顺利返乡,在家乡医院治疗腿疾。一场由深圳基层工作者发起,连接千里之外户籍地的救助,终于让这个陷入困境的个体,找到了可以安顿的归宿。
在这场救援中,深圳基层工作者展现出的,不仅是流程上的环环相扣,更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的人文关怀,他们不畏艰辛、穿透阻隔的负责与担当,用最大的耐心去化解一颗绝望的心。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在此刻变得具体而微,它不因受助者是外来者而袖手旁观,而是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穷尽一切努力,为其寻找一个负责任的、有希望的未来。这场跨越千里的接力,接起的是一位公民重拾生活信心的希望,传递的,是一座人民城市最温暖的温度。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蒋蒙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