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暴雨中的核电站:监督员如何筑起“安全防线”?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10-24 16:11

每年夏秋季节,广东、广西等华南沿海地区时常面临强台风的严峻考验。狂风、暴雨与风暴潮不仅威胁着社会生产生活,也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构成巨大挑战。在极端天气频发的环境下,如何确保核电站万无一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面对今年华南地区频发的台风等气象灾害,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核安全监督体系究竟如何应对?华南监督站的答案是系统性推行“防、查、守”三项措施。“防”是强化预防,在台风暴雨来临前督促电厂全面落实防御措施;“查”是严格检查,开展专项排查;“守”是做好应急值守,执行领导带班和骨干驻场制度。

“我们在现场肯定是最后一批撤离的,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华南监督站”)多位工作人员向南都N视频记者介绍,监督员的工作贯穿于台风应急的全过程。在预警发布后,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系统性巡查,从核岛、常规岛到设备存放区,不遗漏任何关键区域。同时,他们督促电厂疏通排水沟渠、清理户外松散物品、检查基坑边坡、加固建(构)筑物,逐项落实重要设备、设施防台以及防水淹措施,在风暴来临前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除了应对极端天气,核安全的日常监督同样构筑起一道无形防线。针对公众最为关心的辐射问题,监督人员每日都会前往主控室,对放射性报警系统与流出物排放活动进行例行检查。电厂同时配备严格的在线监测与报警系统,监督站能够实时掌握相关数据与动态,形成双重保障。

 

“当台风来袭,我们是最后一批撤离核电站的人”

华南地区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如何确保核电站万无一失?

近日,2025年“安全筑基‘核’谐共荣——媒体核电行”暨“国和行·媒体行”探访活动在广东、广西两地展开。南都N视频记者随媒体团深入广东廉江核电与广西白龙核电项目建设一线探访。

华南监督站廉江监督组组长董辰告诉南都,对于运行电厂,监督站已建立一整套针对恶劣天气的监督检查程序。“一旦天气预报显示台风即将来临,运行机组的监督员会立即依据检查程序,对电厂的防台防洪应急措施及关键构筑物如取排水口、柴油机应急厂房和应急物资储存仓库等进行全面检查。”

针对各电厂的不同特点,华南监督站也明确了检查程序及电厂需执行的防台措施,具体到每个环节。董辰举例道,“例如,阳江曾发生因取排水口问题导致六台机组跳堆的事件,因此我们将重点关注该厂的取排水设施和循环水泵”。

图片

广东湛江廉江核电项目厂区。

对于在建的廉江核电站,董辰表示,“针对现场的大型吊装设备,例如理论上可抵御17级台风的龙门吊,我们特别核查了其固定措施,包括缆绳、双侧钢索加固及其他防护安排。对于其他起重吊装设备,根据预案要求注意核实措施落实情况”。

“此外,我们重新梳理了整个应急组织准备工作。鉴于此次台风强度较大,我们已对应急岗位人员的职责和前期准备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一旦因台风触发应急状态,能够迅速响应。后勤物资等也提前进行了安排。”董辰说,“我们在现场肯定是最后一批撤离的,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在收到超强台风预警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判台风路径和影响,专题研究部署监督应对方案,明确各级职责,确保应急体系高效运转。”华南监督站白龙监督组组长郑涛说。

图片

我国核电建设领域首个大型龙门吊——国家电投廉江核电1600吨龙门吊。

为应对此次强台风,华南监督站提前召开动员部署会,对辖区内所有核电厂进行总动员。郑涛介绍,台风期间,该站主要负责人需要带头值班,各级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保持与上级部门、各核电基地的紧密联系。各核电基地承担台风应急响应人员全部提前到位。

此外,运行核电基地现场至少两名监督员(含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全程驻守,在建核电项目至少一名监督员值守,直至风险解除。现场监督员,需要密切监视设施状态,实时报告重要情况,确保重要异常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和响应。

“监督站会组织运行机组现场的监督员开展应急响应流程演练,特别是应急启动条件、响应流程、关键操作节点和报告程序,确保监督员自身‘懂程序、会监督’。”郑涛说,

台风过境后的安全恢复同样重要。“台风过后,我们现场首要关注的就是水淹问题。”董辰介绍,在检查水淹情况的同时,还要检查设备是否因强台风出现倒塌或碰撞等损伤,确保每一项质量检查都落实到位。

董辰说,“即使台风逐渐远离核电厂,但仍可能受环流影响,不能掉以轻心、急于复工。我们会对复工前的安全检查情况做好监督”。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完备监督体系:监督员工作新变化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12台,其中在建核电机组有34台。在我国大规模建设、运行核电站的同时,如何保证安全?答案藏在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细致入微的日常监督里。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没有监督大纲,也没有监督程序,全凭着老监督手把手带着学。”董辰回忆道。

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蓬勃发展,监督站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家核安全局建设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相衔接,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相补充,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法规标准体系,包含2部法律、9部行政法规、30余项部门规章、100余项核安全导则、若干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文件、1000余项核安全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国家核安全局也建立了3层管理程序体系,涵盖了核与辐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董辰介绍,华南监督站也在国家核安全局的基础上,编制了180余份站内监督程序,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开展升版修订工作。

“在完备的监督程序体系下,我们现在新入职的监督员不再是两眼一黑了,开展日常的监督工作都有文件指引,还有前辈们对工作的思考总结、问题库、汇总表、评估报告等监督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新监督员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和规范性,也让他们迅速适应监督员的工作生活。”董辰说。

关于运行核电的安全监督,董辰解释道,“核电厂要产生核辐射或放射性释放,其根本前提是必须装载核燃料并运行”。他以廉江核电站项目为例指出,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建造期间,远未达到装料运行阶段,因此在现场并不存在现实的核与辐射风险。

谈及公众最关心的辐射与环境影响问题,董辰表示,监督工作对此有着全方位的安排。在运行电厂,监督员每日都会前往主控室查看相关报警系统,监测是否有放射性报警,是否实施了流出物排放活动。他指出,电厂自身也配备了严格的在线检测与报警系统,所有这些信息监督站都会及时掌握。

除了日常巡查,监督组还会对电厂的流出物排放监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他介绍,“国家对电厂流出物排放设有极其严格的限值,电厂必须依规进行排放活动,并且每月形成的流出物月报都会报送国家监管部门审查”。

对于尚未投入运行的核电项目,监督工作同样严格而精准。华南监督站郑涛指出,白龙核电项目正在推进建造许可证申请工作,因此尚未开展24小时驻场监督。待其取得许可证后,也将实施全过程监督。

图片

广西白龙核电项目。

目前,在白龙核电项目取证前的准备阶段,郑涛表示,日常监督是根据监督大纲识别现场重要活动并制定监督计划。“比如今天,现场正在进行钢筋绑扎作业和钢制安全壳拼装,这类关键节点我们会安排人员到场监督检查。”

其次是对重要阶段的系统性检查。郑涛举例道,例如基坑验槽,这类取得建造许可证前的关键节点,会组织系统性、综合性检查,全面评估其管理体系和现场施工情况。

“当现场出现重大问题时,监督人员会不提前通知、直接赴现场开展检查或调查,实现快速介入、查明情况。”郑涛说。

 

智慧技术赋能安全监督:可比对人员行为轨迹,防造假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技术创新也正在为核安全监督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董辰介绍了湛江核电“智慧工程”系统在监督工作中的应用成效。该系统在人员行为防造假方面尤为有效,通过系统追溯比对人员进入核岛的行为轨迹,电子质量计划签点时与人员轨迹、生物识别强制认证,并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从侧面印证签字记录的真实性。

同时,智慧工程管理中心的摄像头具备实时抓拍功能,能够24小时全天候监控人员行为规范,如未戴安全帽、挂安全带不规范等情况。“通过系统,远程就可以高清抓拍这些违规行为,这对我们的监督工作是种有效补充,能够提升监督效率。”董辰表示。

监督人员也会前往智慧工程管理中心后台监控平台,通过摄像机多角度观察现场工人的实际施工状态,还可便捷掌握各工程子项作业许可、高风险作业情况,这对电厂自身的安全管理同样提供了便利。

谈及监督工作如何适应技术创新时,董辰保持了审慎态度,“从监督角度来说,智慧工地系统我们还在学习和摸索过程中,除了摄像头,还有许多功能,它是现场并行监督的有效媒介,通过现场摄像头看到的还是一些表面现象,能够有效提高监督效率,但要发现本质性问题,仍要靠现场实地检查。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尝试在人工智能赋能现场监督方面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实践”。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广东、广西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