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杨文君 发自上海 10月23日—25日,2025外滩年会在上海举行。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圆桌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个人观点,他认为提高养老待遇,必须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紧密联系,有观点称可以靠财政赤字,但此事远非如此简单。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据周小川介绍,目前关于养老保障的讨论比较多,也出现了一定分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部分观点主要关注养老金水平问题,认为随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当前水平,养老金待遇也应相应提高。另一部分观点从财政角度出发,更关心资金从哪里来。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设计也难以落地。因此,无论设计何种框架,核心问题是如何筹资和用好资金。第三类观点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存在波动,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仍有很大潜力。第四类观点则注重公平视角,将养老金视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周小川表示,有人主张提高养老金待遇,但这必须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紧密联系。有人认为可以靠财政赤字,但此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中国,很多事情实行的是“部门负责制”,负责社保的部门可能不直接承担财政平衡的责任,而负责财政的部门则会严格考量预算约束。这必然涉及是否提高缴费率、寻求新的平衡点等问题。
此外,周小川还谈到,许多关于养老保障的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因此,企业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最终可能导致社保缴费率的下调。这种现实原因不可否认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人指出,未来的出路之一在于显著延长退休年龄。但企业对此也有顾虑:高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不同,病假也可能更多,企业可能会不情愿甚至设法规避。因此,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反应。
最后,周小川还谈了人工智能(AI)对养老保障的影响。他说,从目前的讨论来看,AI很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然而,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这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希望研究养老金的各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能对企业的感受和诉求给予更多关注。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