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穿梭电子第一街,华强北打造新质生产力超级场景

南都N视频APP · 福田大件事
原创2025-10-25 13:05

在深圳华强北,1.45平方公里的商圈,有着日均75万人流,12万的非机动车保有量,超150万件物流收发量,对城市日常管理是巨大的难题,但对新质生产力是宝贵的应用场景和实验场景。

此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华强北街道而言,如何把新质生产力用于破解城市运营难题,为技术提供验证案例,为市场提供应用示范就是因地制宜的最重要内涵。

如今,在这片高度繁忙的“中国电子第一街”,无人化应用正全面提速、迭代升级。从无人机、无人清扫车、无人巡检车到无人擦窗机,一个个“城市智能体”相继上岗。最新登场的无人物流车,成为华强北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又一标志性实践。

1123x749_68fb4affbae82.png?X-Amz-Content

1920x1280_68fb4affd34d7.png?X-Amz-Conten

破题“人流密、物流繁”痛点,智慧物流驶上主干道

行业数据显示,华强北物流单量常年稳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货品如潮水般涌入,又海量发往全球各地——日均包裹超150万件,年发货量突破10亿件,总货值逾千亿元。

但在这片高度繁荣的商圈,密集的物流需求与有限的道路空间长期形成矛盾。为此,在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指导下,华强北街道携手深圳巴士集团,正式启动“AI+无人物流车”首线试运行项目,在桑达工业园、赛格科技园、华康大厦等重点物流园区布局智能无人物流车,通过“定点定线、分时频次”运行,为期三个月,面向片区物流网点、商户和市民提供智能收派件服务。华强北正从“人流车流交织的传统商圈”,迈向“智慧物流驱动的数字街区”。

政企联动共建,让AI技术快速融入城市日常

作为深圳市属国企,巴士集团主动融入街道智慧化建设,承担起AI场景落地与城市创新转化的桥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交通+科技的融合,让无人驾驶技术真正走出园区、融入街区。”巴士集团负责人表示。该集团正在筹划以华强北为原点,布局更多AI交通场景,如无人清扫车、无人巡检车、无人配送驿站等,形成“城市智慧出行综合体”。

此次试运行由国企深圳巴士集团承担主体技术与车辆调度,佑驾创新提供无人驾驶技术支持,韵达、顺丰等物流企业参与场景测试。华强北街道统筹协调区人工智能办、交警等部门,从路线测绘、路权申请到交通协同,形成了“政企联动、上下贯通”的推进机制。

试运行线路为“桑达工业园—华康大厦”段,每日设置三个固定班次进行快递派收。无人车将在高频往返中,验证技术稳定性、道路兼容性与市民接受度,为未来规模化运营积累实践数据。

从“场景创新”到“产业高地”:新质生产力的街区样本

无人车智慧物流,是新质生产力在城市治理层面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实践。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贯通数据、算力、算法与场景四个环节,将传统依赖人力的城市物流系统,升级为自动感知、自主决策、自我优化的“智能生命体”。这种从“人力密集”向“智能密集”的结构性转变,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在宏观层面,无人车技术推动了交通与物流行业的智能重构,催生新的产业链生态:传感器制造、智能芯片、算法平台、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等产业环环相扣,共同形成“AI+无人经济”的新增长极。

在微观层面,无人车进入街区、商圈,意味着人工智能开始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场景。它既是效率工具,也是城市服务的延伸,使“智能交通”真正从实验区走向生活区。

以华强北为例,这一“AI+无人车”体系的实践,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更让创新成为街区的日常形态,让生产力跃升与城市更新、生活品质提升形成正向循环,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的时代内涵。

未来,华强北街道将继续深化与国企、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联动,推动更多新质生产力实践走向街头。华强北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韧性,构筑“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城市更新”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智慧城市的预演场。让新质生产力不只改变产业,也温暖城市、便利生活。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黎津慧

编辑:林敏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